随着中国人口的持续增长,社会经济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人们对自然环境资源的需求也逐渐加大。但当前中国草地水土流失和荒漠化较为严重,尤其是干旱、半干旱草原地区,由于该地区气候干燥、造林成活率低、种植牧草保存率低等因素使得水土流失更加严重。这不仅影响当地人的生命安全,还对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自然生态环境构成了威胁。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这是对于水土流失工作所给予的重要行动纲领。
灌草措施是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林草措施通过对水土流失区域实行造林种草,使水土流失区水源得以涵养、风沙得以固持,最终使土壤结构向不断优化的方向前进,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减少地表径流和泥沙流失。具有较大的林冠、良好的近地表的植被和未被破坏的枯枝落叶层的水土保持灌草林,可以保护地表免受雨滴直接击溅。树冠可以截留降水,一般截留率为15%~30%。被林冠截留的雨水,除一小部分被蒸发到大气中以外,其余大部分经过枝叶一次或多次截留以后,缓慢滴落或沿树干流下,改变了雨水落地的方式和降水再分配,林冠起到保护地表的作用。林地的枯枝落叶腐烂后形成似海绵的松软层,具有良好的吸水能力和透水性,多余的水分通过枯落物层渗入土壤变成地下水,因而减少了地表径流。②改良土壤,提高草地生产力。灌草措施林地的枯落物经分解后,变成腐殖质归回土壤,形成具有良好团粒结构的土壤,从而使其理化性质和结构状况得以改善。灌木的根系不仅能网络土体,而且可疏松土壤,增加其通透性,一些豆科灌木(如柠条等)的根部生有大量的根瘤菌,可以固定空气中的氮素,增加土壤含氮量,发挥改良土壤的作用。另外,豆科植物的根系能够改良土壤,水稳性团粒较一般草地更高。③改善小气候。由于白天树冠能阻遮太阳辐射并部分被反射,加之叶面的蒸腾吸热作用,使灌木林地平均气温在白天和夏季皆较无林地低;而树林的密集又使林内、外气流交换减弱,故在夜间或冬季,林内温度高于无林地,因而缩小了日温差及年温差的变幅。④防洪减灾。灌木的拦截洪水主要是通过蓄水来实现的,其枯枝落叶层具有很大的孔隙率和保水性,就好比巨大的海绵一样蓄水,能够减缓和吸收径流,有效削减了径流的数量;灌木具有强大的根系,能够网络巨大的土体,从而使土壤具有一定的抗冲刷和抗剪切能力,防止雨水的冲蚀,从而有效防止土体的流失。
配置技术特点主要有:①水土流失地区的土壤干旱瘠薄,必须选择如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沙柳(Salix cheilophila)、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苜蓿(Medicago Sativa)等抗旱性强的树种、草种,在背风向阳、土质较好的地块栽植枣树或其他经济林。②根据不同地貌部位水土流失的特点配置林种,形成良好的农林生态系统。③采用水平阶、鱼鳞坑等水土保持工程造林整地方法,蓄水保土,为幼树成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④在树种、草种的配置上,可营造复层混交林,或者实行灌木、种草相结合,采取块状、带状等镶嵌配置,以求提高水土保持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