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哲学 . 宗教学 . 〔其他宗教〕 . 印度教 . 吠陀经典

吠陀经典

/Veda/
条目作者邱永辉

邱永辉

最后更新 2024-12-04
浏览 298
最后更新 2024-12-04
浏览 298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印度教徒的“天启经”('Sruti)。梵语中意为“知识”,特别是那些纯粹神圣的和超越世俗的学问。一般认为产生于印度-雅利安人从北欧游牧至印度次大陆的漫长历史时期(公元前2500~公元1500年)。

英文名称
Veda
所属学科
宗教学

从词源讲,“'Sruti”是从动词字根“Sru”(意为“听”)派生而来,表明所有这些经典的内容,都是古代仙人从现实世界之外听到的神秘之音。从字义上,“'Sruti”意为“所听闻”,是启示,也被许多学者称为印度教徒的根本经典。自称“正统”的印度教徒认定,印度教植根于启示,吠陀作为天启经,是吠陀“仙人”对于天神启示的原始记录,是对天神的精神体验的记载,具有无可争议的权威性和真理的含义,因而是印度教最根本、最权威的经典。

吠陀经典之中最原始的部分为四部本集(Samhitā),又被称为四部诗颂(Mantra)。有学者认为,雅利安人为游牧民族,来自欧洲,后通过兴都库什山脉的隘口进入印度北部,跨越旁遮普平原寻找牧场,促使自公元前2000年开始衰落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完全解体(这一观点尚有争议),最后印度-雅利安人逐渐从事农耕和其他产业。吠陀的最早颂诗《梨俱吠陀》就是在这段时期记录下来并汇集在一起的。《梨俱吠陀》是印度最早的文献,反映了雅利安人宗教的原始模型,原著的某些部分创作于公元前1000年之前。其余的三部吠陀本集——《沙摩吠陀》《耶柔吠陀》《阿达婆吠陀》,是在较晚时期编成的。其中《阿达婆吠陀》中的许多内容来自民间。

另有大量的早期经典文献被认定为“后期的”或“广义的吠陀”。这些作品包括三大类:梵书(Brahmana )、森林书(Aranyaka)和奥义书(Upanisad)。梵书是举行取悦诸神的祭祀仪式的指引书;森林书是对祭祀仪式作出哲学的诠释;奥义书是吠陀的最后部分(Vedanta),是哲学思考,以神秘主义的方式启示出极为深奥的真理。上述三大类经典按照内容,被称为吠陀文献的祭祀篇、冥思篇和知识篇。诗颂和梵书构成祭祀篇,森林书构成冥思篇,而奥义书则构成知识篇。而吠陀经典所反映的宗教状况,被一些学者总结为“吠陀教”。

另有两类作品也被印度教的一些派别归入吠陀文献之列,称作“副吠陀”和“吠陀支”。“副吠陀”是对吠陀的补充,讲的是世俗事务,共有4种:属于《耶柔吠陀》的是《阿柔罗吠陀》,讲植物和医药;属于《阿达婆吠陀》的是《湿罗波吠陀》,讲建筑;属于《沙摩吠陀》的是《乾闼婆吠陀》,讲音乐(包括声乐和乐器)和舞蹈;《达奴罗吠陀》也属于《耶柔吠陀》,讲箭术和战争。“吠陀支”有6种,讲语音、语法、诗律、词义解释、天文、仪礼6种学问,对于印度教徒阅读和理解吠陀、正确地进行吠陀祭祀十分必要。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