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本为普通牛种,母本为牦牛杂交所产一代杂种通常称为真犏牛,也称黄犏牛;反之,所产后代称为假犏牛,也称牦犏牛。根据犏牛的用途不同分为奶犏牛、肉犏牛和役犏牛。
牦牛和普通牛种杂交所生的一代杂种。
父本为普通牛种,母本为牦牛杂交所产一代杂种通常称为真犏牛,也称黄犏牛;反之,所产后代称为假犏牛,也称牦犏牛。根据犏牛的用途不同分为奶犏牛、肉犏牛和役犏牛。
犏牛外貌偏向父本特征,但大部分性状介于双亲之间,幼龄期头形、被毛似牦牛;成年后躯体高大,整体结构匀称,尾的大小居牦牛和普通牛之间,呈明显的中间状态,公牛多有角。毛色多倾向父系,被毛短,绒毛较少,腹部粗毛稀长。
犏牛在解剖学方面呈两亲本的中间特征。普通牛胸椎为13个,牦牛为14~15个,犏牛为13~14个;牦牛腰椎为5个,荐椎6个,普通牛相应为6个、5个,犏牛腰椎和荐椎各为5~6个。头骨的形态、头部的测量数据均介于双亲之间,且随着一方亲本血含量的增高,杂种后代的形态逐渐趋于这一亲本形态特征。犏牛胃部大小介于两亲本之间,瓣胃及前胃发育不及双亲,但瘤胃发育良好;犏牛肝脏重量较两亲本轻。犏牛心脏、肺脏发育良好,特别是心脏的发育超过亲本,且犏牛汗腺比亲本牦牛发达,血液循环强度及散热机能均优于双亲。在血液生化指标上,白蛋白与双亲差异极显著,球蛋白与牦牛亲本差异显著。
犏牛由于结合了牦牛、普通牛双方基因优势,可以较好地适应高海拔、低气压、冷季长的生态环境,也能适应海拔较低和气温较高地区。
犏牛的生长速度优于牦牛。香格里拉市三坝纳西族乡犏牛的平均初生重、3月龄平均体重、6月龄平均体重、12月龄平均体重、18月龄平均体重分别比牦牛提高42.86%、83.03%、49.53%、30.98%、19.07%。利用安格斯牛、娟珊牛、草原红牛、海福特、夏洛莱、利木赞、西门塔尔等种公牛为父本与母牦牛杂交,所产公母犏牛的平均初生重、3月龄体重、6月龄体重、12月龄体重和18月龄体重均比当地牦牛大幅提高。
犏牛的杂种优势在屠宰率、胴体体重、产肉率上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在同等饲养条件下,犏牛的胴体重、屠宰率、净肉率等均高于牦牛,有的甚至高于父本(如高于蒙古牛),但肉质不及牦牛肉。
母牦牛产奶量极低,但犏牛产奶量显著提高。相同饲养条件下,相同胎次的犏牛产乳性能远高于牦牛。犏牛乳乳中蛋白质和脂肪等含量在一定程度上较牦牛乳有所降低,但高于黄牛、西门塔尔牛、安格斯牛和荷斯坦牛;犏牛乳中的乳糖含量变化不大;犏牛乳中的氨基酸含量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降低。
F1代公犏牛无生殖能力。公犏牛睾丸的重量、前后径比公牦牛的轻而狭小,左右径差异极显著。公犏牛睾丸白膜上的血管稀少,管距大,附睾质量显著减轻。犏牛虽有发育的第二性征,性欲表现,但不能产生正常的精子。回交的二代杂种公牛也不具备生殖能力,只有到7~8代以后才有正常的精子,但精子中仍有少数畸形精子。
母犏牛具有生殖能力,性成熟年龄为1.5~2.5岁,较牦牛性成熟早。饲养在高山草原生态环境下的犏牛,比当地牦牛要提前一个月发情,而且相对较集中。母犏牛对气候和牧草条件好转(或进入暖季)后的反应比牦牛敏感,在5~11月都有发情表现,但主要集中在7、8月(占发情牛的62.6%),发情盛期为7月(占40.2%)。犏牛妊娠周期270~280天,介于双亲之间,由于种间杂交后代体形较大导致母犏牛难产率高于牦牛纯种繁育,因此,在杂交利用中应尽量选择体形较小的普通牛种作为父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