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栽在充分发挥个体优势的同时优化群体结构,使水稻具有良好的株型及穗粒结构,群体通风透光好,抗倒性增强。钵苗机械摆栽被认为是中国水稻机械化生产的发展方向。
摆栽
采用人工或机械将用钵盘育好的壮秧按照一定的行距和株距有序地无植伤移植于大田的栽插方式。
- 英文名称
- pot-seedling transplanting
- 所属学科
- 作物学
精确培育大秧龄带土钵体壮秧,具有叶龄较多、秧体千重大、充实度高等特点,一般旱育化控秧龄可以达到25~30天。化控较好的可以培育35天的壮秧,并带有一定数量的分蘖。
钵苗摆栽将秧苗按设计合理的行株距近乎无植伤地有序移栽于大田,实现钵苗机械化、精确化栽插。秧苗分布均匀、根系入土深度适宜、直立苗比例近乎100%。钵苗的主茎1~6叶均可发生一次分蘖,主茎3~5叶蘖发生率较高,二次分蘖主要集中于主茎1~3叶的一次分蘖的1叶位上。低位分蘖居多,发生率和成穗率均较高,是钵苗机插的优势分蘖。钵育摆栽苗移栽后分集发生早,群体分蘖动态相对平缓,呈早发与稳升缓落的特点,高峰苗不高,但成穗率和成穗质量高,利于争取高产适宜穗数。
钵苗摆栽水稻有效和高效叶面积率高,抽穗后叶面积衰减率低;中后期群体光合势大,净同化率高;后期根系活力强,群体衰老慢,平均单茎绿叶多,群体光合物质积累多。钵苗摆栽水稻群体透光性好,茎秆粗壮,基部各节间抗折力大,群体抗倒伏能力强。群体穗数较适宜,每穗粒数多,群体颖花量高,粒叶比大,源库协调,结实率和千粒重较稳定,稳产性好。钵苗摆栽苗质好,群体起点质量高,前期能保持适宜的光合叶面积与物质生产,中后期物质生产能力强,尤其后期光合物质积累多,穗数足、穗型大,易于形成高产、超高产。
钵苗秧龄弹性大,可达30~35天延长了水稻营养生长期及整个生育期,更加充分利用稻季温光资源;且较毯状小苗机插与直播稻早熟而腾茬较早,有利于下茬作物适时种植,实现周年高产。钵苗摆栽水稻具有显著的增产优势,比毯苗机插增产6.3%~12.7%,其产量形成优势的主要特征是“穗大粒多”。
秧龄30天左右,叶龄4.5~5.0;苗高15~20厘米,单株茎基宽0.3~0.4厘米;植株带蘖率,常规稻>30%,杂交稻>50%;白根数13~16条/株,发根力5~10条/株;百株干重8.0克以上;钵体重5克左右;成苗孔率,常规稻>5%,杂交稻>90%;平均每孔苗数,常规稻3~5苗,杂交稻2~3苗。
常规稻采用株距12厘米,插25万穴/公顷,每穴3~5苗,基本苗101.2×104株/公顷左右;杂交粳稻采用株距14厘米,插21.7万穴/公顷,每穴2~3苗,基本苗54.3×104株/公顷左右;杂交籼稻采用行距16厘米,插18.9万穴/公顷,每穴2苗,基本苗37×104株/公顷左右。
钵苗具有缓苗期短、早发快长的优势,但基本苗少,必须提高有效分蘖发生率以满足高产所需穗数,故应重施分蘖肥,即氮肥基蘖肥与穗肥运筹比例以7∶3较为适宜,以发挥低位分蘖生长优势。同时,中期穗肥应早施重施,穗肥在倒4与倒3叶用作促花肥,这样既巩固有效分蘖成穗,又促进壮秆大穗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