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的栽培措施可以充分利用土地和水肥气热,增加生产效益及生态环境效益,促进花生生产持续发展。在黄河流域花生区,主要栽培方式为春花生、夏直播花生和麦套花生;在东北花生区,主要栽培方式为春花生;在长江流域花生区,主要为春、夏花生交作;在东南沿海花生区,主要栽培方式为春秋两季。
花生栽培
在花生种植过程中采取的田间整地、播种、铺膜、施肥、病虫害防治、化控、收获等管理措施。
- 英文名称
- peanut cultivation
- 所属学科
- 作物学
中低产田改良,要培育深、活、松的高产土体,采用沙掺黏、黏掺沙措施有效活化土体营养。采取深、浅、免耕相结合的措施,可改善土壤结构,创造肥厚耕作层,提高蓄水保肥能力,促进花生根系的生长发育。花生所需大量营养元素主要有氮、磷、钾,中微量元素有钙、镁、硫、铁、锰、铜、锌、硼、钼、氯。花生施肥应以有机肥为主,化学肥料为辅,基肥为主,追肥为辅,有机无机配施,施足基肥、适时追肥,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配合施用。科学施肥能促进开花、授粉,增加双仁果,使荚果更加饱满,省功省力。
花生播种前要进行整地和选种。春花生田播前整地应遵循冬耕宜深,春耕宜浅,春耕要随耕随耙。整地方式主要有:①平作。平地开沟(或开穴)播种。②垄种。土层深厚、地势平坦,有排灌条件的地块可垄种。③高畦种植。土地经过平整、耕作等作业后挖造畦沟,种子播种在地坪略微升高的畦面上。便于排水,南方多雨地区常采用这种方式。选种是在播种前对花生荚果进行精选,剔除杂果、虫果、芽果和烂果,选择晴日晒果2~3天,剥米后按籽粒大小进行分级。播前对晒好的种子进行药剂拌种或包衣。适时播种,耕层土温持续5天稳定在15℃以上即可播种。在花生苗期应检查是否缺苗,进行查苗补苗,保证全苗,出苗后注意防治杂草和病虫害。
全生育期需水总量受外界环境条件和品种类型不同的影响差异较大,北方比南方耗水量大,晚熟品种比早熟品种耗水量多。在花生生育期,可根据土壤墒情和花生需水特性,选用合理的灌溉方式,如定额灌溉、节水灌溉等。对于南方雨水多地区,要做好花生田排水准备。对于干旱缺水地区,可采用一些高产节水方法,增施有机肥,以肥济水,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进行抗旱耕作,中耕保墒,播前覆膜或秸秆覆盖,配合使用保水剂。
地膜覆盖可提高地温、保持土壤疏松通气、减少肥料流失、促进植株和荚果发育,是抗旱、保墒的主要措施,一般可增产20%~40%。地膜覆盖应用范围广,栽培种植模式各地略有差异,主要为大垄双行种植。农用地膜厚度一般为0.01毫米以上,材质为聚乙烯树脂,根据材质和功能分为普通地膜、彩色地膜和新型降解地膜。
利用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影响作物体内的内源激素,可控制作物生长发育,调控花生的休眠与发芽,促进营养和生殖生长发育,增产提质;还能调节营养物质分配,影响水分、养分代谢,提高根系活力,延缓叶片衰老,增强抗倒抗旱能力。花生化控常用调节剂包括多效唑、烯效唑、壮饱安、缩节胺等,花生化控需注意适量施药和适时施药,调节剂不能随意混配施用。
花生常见病害主要有茎腐病、根腐病、叶斑病、锈病、白绢病等,防治方法包括选择抗病品种,轮作换茬,以及药剂防治。为害花生的害虫主要有蛴螬、金针虫、地老虎、蚜虫、棉铃虫、斜纹夜蛾、蓟马,可采用综合防治方法,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相结合,合理轮作,播前药剂拌种或包衣,出苗后针对虫害发生特征,在苗期、结荚期、成熟期选用合适的药剂浅施土壤中或药剂喷施。花生种植田常见杂草有禾本科马唐、狗尾草、牛筋草、虎尾草、藜科藜、猪毛菜、莎草科碎米莎草等,对于花生田杂草主要开展化学除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