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生产机械化可实现大豆生产规模化、作业标准化和管理智能化,产生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大豆生产机械化
在大豆生产过程中,采用机械化作业(包括耕整地、种子处理与精量播种、施肥、中耕管理、收获和秸秆还田等环节)的生产方式。
- 英文名称
- mechanization of soybean production
- 所属学科
- 作物学
①翻地或浅翻深松。土层深的地块采用深翻,翻深达到22厘米以上;土层浅的地块采用浅翻深松,翻深18~20厘米,深松深度30~35厘米。②全方位超深松整地。深松深度要达到40~50厘米。③耙茬整地。有深翻、深松整地基础的地块,用圆盘耙整地,耙地深度10~15厘米。④旋耕整地。有深翻、深松整地基础的地块,可直接用旋耕机旋耕整地,玉米茬需要用灭茬后再旋耕。⑤起垄。整地后起65~70厘米小垄或130厘米(或110厘米)大垄。
以伏、秋整地最佳,避免春整地,土壤含水量15%~25%适宜作业。
整地后要达到暄、平、碎、直。①暄。要求土壤疏松,土壤硬度小于1.8兆帕,土壤容重小于1.2克/米3。②平。土地平整,要求10米幅宽高差不超过3厘米。③碎。要求每平方米直径大于5厘米的土块不超过5个。④直。起垄作业达到100米垄长直线误差±5厘米,垄距误差±2厘米,垄幅误差±3厘米,垄高误差±3厘米。
①种子精选。种子播前要用机械精选,剔除病斑粒、不完整粒、虫食粒及杂质,精选后种子质量应符合《粮食作物种子 第2部分:豆类》(GB 4404.2)的要求。②种子包衣。根据当地土壤条件及病虫害种类选用适宜种衣剂,如用35%多克福种衣剂防治蛴螬、大豆根潜蝇、根腐病等,或用2.5%适乐时防治大豆根腐病。
①播期。当地温稳定通过7~8℃,适时播种。②播法。垄三栽培、窄行密植、行间覆膜、免耕。③播种深度。一般镇压后播种深度3~4厘米。④播种密度。洼地宜稀,岗地宜密;肥地宜稀,薄地宜密;高秆品种宜稀,矮秆品种宜密。一般行间覆膜、垄三栽培保苗20~30株/米2,窄行密植栽培保苗35~45株/米2。
以春大豆为例。底肥:结合秋翻地,每公顷施用优质有机肥30立方米;化肥做底肥要深施,深度达到种下14~16厘米,用量占化肥总施用量的60%~70%。种肥:在春季大豆播种时施入,用量占化肥总施用量的30%~40%,施到种子侧下方5~7厘米。追肥:叶面追肥2~3次,每次间隔7天,肥料主要以中微量元素、生长调节剂、磷酸二氢钾及腐殖酸类肥料为主。
施肥量要做到在测土基础上平衡施肥,肥料应符合《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NY/T 496)的要求。
播后苗前土壤处理:在大豆播后3天内施药,防除禾本科杂草用90%乙草胺(禾耐斯)、72%或96%都尔等,防除阔叶杂草用75%噻吩磺隆等。苗后茎叶处理:在大豆1.5~3片复叶期,杂草2~4叶期施药。防除禾本科杂草用5%精喹禾灵,或15%精吡氟禾草灵,或240克/升烯草酮等;防除阔叶杂草,用480克/升灭草松,或250克/升氟磺胺草醚等。
在大豆生育期间,垄作大豆可中耕2~3次;平作窄行密植生育期间免中耕。
为防止大豆旺长,在大豆分枝期至盛花期,可用多效唑、烯效唑等化控剂进行调控。
大豆开花至鼓粒期发生干旱时,及时进行浇灌。
主要病害:病毒病、细菌性斑点病、霜霉病、炭疽病、褐斑病、灰斑病、菌核病、根腐病、疫霉病、锈病、线虫病等。主要虫害:蚜虫、食心虫、红蜘蛛、豆卷叶蛾、二条叶甲、豆荚螟、草地螟金龟子等。防治方法: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农业防治;生产中以选用抗病虫品种、轮作耕翻等农业措施为核心,结合物理、生物及化学技术防治。
在大豆叶片全部脱落,茎秆黄枯,籽粒归圆,呈本品种色泽,含水量低于15%时(俗称摇铃期)收获。
收获时,收割机安装秸秆粉碎抛撒装置,直接将大豆秸秆粉碎,均匀抛撒还田,粉碎后秸秆长度5~10厘米。
扩展阅读
- 宋文学,唐云涛.大豆机械化生产技术.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 王金陵,杨庆凯,吴宗璞.中国东北大豆.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 王连铮,郭庆元.现代中国大豆.北京:金盾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