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公元3世纪70年代晋代郭义恭所著的《广志》中,就有“盖下白稻”的再生稻品种,“正月种,五月获;获讫,其茎根复生,九月熟”的记载。再生稻适宜在阳光和热量不够种植双季稻、而种植一季稻又有余的地区栽培。中国每年可蓄留再生稻面积约为300万公顷,主要分布在以下5个稻作带:华南再生稻稻作带,华东南再生稻稻作带,华中再生稻稻作带,华东再生稻稻作带和西南再生稻稻作带。
再生稻
种植一次收割两次的水稻,即头季水稻收割后利用稻桩重新发苗、长穗,再收一季。在植物学上属于禾本科稻属栽培稻种。
- 英文名称
- ratooning rice
- 拉丁文名称
- Oryza sativa
- 科
- 禾本科
- 属
- 稻属
- 所属学科
- 作物学
再生稻是水稻种植的一种模式,在中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1700年前的晋代。
再生稻植株是从头季稻的腋芽中长出来的,形态特征与头季稻类似。
水稻的每一叶腋间都有一个腋芽。在营养生长期间,基部的腋芽由下而上地萌发呈分蘖。但进入生殖生长期后,剩下的腋芽就不再形成分蘖而是进入休眠状态。有些休眠芽在水稻成熟期陆续死亡,而有些直到完熟期时依然存活。籼稻休眠芽的死亡有由下而上的趋向,故活芽主要留存在较上部的节。而粳稻则不同,以较下部的节的休眠芽存活较久。
品种生育期长短与再生稻成败密切相关,太短者再生稻产量不高,太长者再生分蘖时如遇低温等环境因素则不能正常出穗成熟,以致失败。同时,水稻品种间再生能力有较明显差异。因此,在热量条件对双季稻不足而对一季稻有余的适宜培植再生稻的地区,必须选用稻桩上活芽多、再生力强、生育期适宜的品种类型的未倒伏田块来蓄留再生稻。
利用中稻或早期收割后的稻茬,适当地施肥灌水、中耕、除草,促使基节上的侧芽萌发分蘗(再生蘖)。若气温适宜,萌发的再生蘖经20~30天即可抽穗,两个月左右成熟。
再生稻抽穗开花期的温度与双季晚稻一样,连续3天的日均温,一般杂交籼稻不低于23℃,粳稻不低于20℃。水源条件好,头季稻抽穗成熟期保持浅水和湿润,有利于保持休眠芽有较高的成活率和根系活力;头季稻成熟前适量施用肥料,也有利于休眠芽的存活与萌发。
再生稻的繁殖方法同普通栽培稻。
再生稻的育种方法同普通栽培稻,一般是从头季稻品种中筛选再生力强的基因型。华南再生稻稻作带适宜种植的品种主要有II优63、II优多系、汕优63、中旱1号、中浙优1号等。华东南再生稻稻作带适宜种植的品种主要有汕优明86、II优明86、II优航1号、D702优多系1号、特优航1号、两优2186、II优1273、D优6号等。华中再生稻稻作带适宜种植的品种主要有两优培九、汕优63、两优培特、岳优9113、鄂籼杂1号、金优63、Y两优1号、培两优500、准两优198等。华东再生稻稻作带适宜种植的品种主要有协优46、岗优725、岗优1577、罗沙稻、川香优2号、丰两优1号、培两优288、国丰1号等。西南再生稻稻作带适宜种植的品种主要有汕优149、汕优63、K优926、冈优63、D优527、K优130、汕优多系一号、宜优3003、宜香707、II优838、渝优1号等。
头季稻收获前7~10天施用适量氮肥作为保芽肥。割稻时留桩高度一般为株高的1/3。头季稻刈割后,立即再施氮肥,保持田间充分湿润,通常五六天后即可发出大量再生分蘖。再生稻的整个生育期约为头季稻的1/2,栽培省工、省水、省肥,一般产量为1.5~2.5吨/公顷,高的可达4吨。
见栽培稻。
再生稻栽培省去了育秧、移栽等栽培环节,成本低、效益高;生育期短,可充分利用光能。再生稻生长期一般为60~70天,在当地温光资源种一季稻有余、种两季稻又不足的地区,利用再生稻生育期短的优势可以多收获一茬水稻,提高单位面积年度总产量。再生稻稻谷的单产一般为头季稻的50%左右。
条目图册
扩展阅读
- 王飞,等.机收再生稻丰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进展.中国稻米,2021,27(1):1-6.
- 徐富贤,等.再生稻产量形成特点与关键调控技术研究进展.中国农业科学,2015,48(9):1702-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