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产于欧亚大陆南部地区,19世纪后,随苹果种植栽培面积的扩大而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扩散,在欧洲、亚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均有发生。在中国,苹果蠹蛾首次于1953年在新疆库尔勒地区被发现报道;截至2016年底,已广泛分布于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宁夏和新疆7省(区)的161个县(区、市),危害面积约为5万公顷。苹果蠹蛾是一种毁灭性的蛀果害虫,以幼虫蛀食果核为害果实。主要寄主有苹果、梨、沙果、杏、桃、野山楂,以及部分板栗属和无花果属的植物,可严重降低果实品质并造成大量落果。
苹果蠹蛾
鳞翅目卷蛾科小卷蛾属的一种。
- 英文名称
- codling moth
- 拉丁文名称
- Cydia pomonella
- 目
- 鳞翅目
- 科
- 卷蛾科
- 属
- 小卷蛾属
- 所属学科
- 植物保护学
成虫体长约8毫米,翅展19~20毫米;全体灰褐色,带有紫色光泽,雄性色深,雌性色浅;头部具有发达的灰白色鳞片丛;唇须向上弯曲,第二节最长,第三节着生于第二节末端的下方;前翅臀角处有深色大圆斑,内有三条青铜色条纹,其间显出五条褐色横纹,这是本种外形上的显著特征。翅基部浅褐色,外缘突出略呈三角形,在此区内有较深的斜行波状纹;翅中部最浅,其中也杂有褐色斜行的波状纹;雄性前翅腹面中室后缘有一黑色条斑,雌性无;肛上纹明显;后翅深褐色,基部较淡;M1脉与M3脉络平行,基部不靠紧;雄性抱握器端钝圆,抱握器腹凹处外侧有一个尖刺,阳茎粗短,端部有6~8根大刺,分二行排列;雌性外生殖器的产卵瓣内侧平直,外侧弧形,交配孔宽扁,后阴片圆大,囊导管短粗,在近口处强烈几丁质化,扩大呈半圆。囊突2个,牛角状。
幼虫共5龄;初孵化的幼虫白色,随着幼虫的发育,背面显淡粉红色,末龄幼虫14~18毫米;前胸气门具3根毛,腹部末端无臀栉;腹足趾钩为单序缺环,有趾钩19~23个;臀足趾钩14~18个;大龄幼虫可分辨雌雄,雄性第五腹节背面之内,可见一对紫红色的睾丸。
蛹长7~10毫米,淡褐色至深褐色;第二至第七腹节背面各有两排整齐的刺,前排粗大,后排细小;第八至第十腹节背面各为一排刺,第十节的刺常为7~8根;腹部末端有臀棘6根,肛孔两侧各有臀棘2根;雌蛹生殖孔在腹面第八节,雄蛹生殖孔在腹面第九节;雌雄肛孔均在第十节。
苹果蠹蛾幼虫在果实内部完成生长发育,这一特性使该虫更容易随人类交通运输远距离传播扩散,同时降低了检疫检出率以及延迟田间发现时间,最终导致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扩散与传播。苹果蠹蛾成功入侵和暴发受入侵地寄主植物分布和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制约。苹果蠹蛾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蔓延与主要寄主植物——苹果的驯化及新果园的开辟具有密切的联系。在中国,苹果蠹蛾的首发地是寄主植物(包括沙果、香梨和苹果等)广泛种植的地区。研究表明,寄主植物果实产生的挥发性物质能吸引苹果蠹蛾雌蛾趋近产卵,产卵位置主要是果实以及靠近果实的叶片;且由于幼虫所携带的Metshnikowia属酵母菌的作用,被侵染苹果的挥发物可以吸引雌蛾在侵染果周边产更多的卵。苹果蠹蛾的生长发育受到光照、湿度、降水量和光周期等气候条件的影响,因此苹果蠹蛾能否成功入侵及定殖也受到上述因素制约。苹果蠹蛾的发育起点温度为9℃,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15~30℃。但其幼虫对极端温度的抵抗能力极强,当高温达到33℃时,幼虫的发育才开始受到影响,超过38℃时,幼虫大量死亡;滞育性幼虫则具有较强的抗低温能力,过冷却点可达-27℃。田间相对湿度对成虫的交配和产卵影响较大,湿度大于70%时,将对成虫飞行及产卵产生严重影响。降水与苹果蠹蛾幼虫与蛹的存活、幼虫化蛹、蛹羽化为成虫,以及成虫的存活存在密切联系;降水次数越多,降水强度越高,浸水时间越长,老熟幼虫和蛹的死亡率越高,越冬老熟幼虫的化蛹率和蛹的羽化率越低。光周期是直接引起成熟幼虫滞育的主要因素,苹果蠹蛾是短日照滞育昆虫,一般成熟幼虫的滞育率约为25%~30%。总体来说,由于苹果蠹蛾具有较强的抗高温和低温能力,入侵地的湿度和降水条件是影响该虫能否成功定殖的主要限制因子。
主要依靠人工合成的苹果蠹蛾性信息素(主要成分为反8-反10-十二碳二烯一醇)引诱雄蛾。当性信息素的田间释放速率达到6.7~33.4微克/周时,能取得最好的诱蛾效果。除性信息素外,一些对苹果蠹蛾成虫或者幼虫具有引诱效果的植物挥发物(如梨酯等)也逐渐被应用到苹果蠹蛾的监测中,但如何获取稳定、持续的诱蛾效果仍在研究探索当中。除诱捕器监测外,蛀果率调查也是一种辅助的监测手段,但在苹果蠹蛾刚刚传入的地区,通过蛀果率调查的方式确定种群大小是非常困难的,信息素诱捕器应作为监测的主要手段。
在中国,化学防治仍是控制苹果蠹蛾危害的主要方法,使用的化学农药主要有菊酯类杀虫剂、有机磷杀虫剂,以及苯酰脲类(灭幼脲)杀虫剂。21世纪后,新型防治技术开始在中国推广使用,包括利用溴甲烷熏蒸果品的检疫处理技术、使用高浓度苹果蠹蛾性信息素干扰雌雄蛾交配的迷向防治技术,以及各种依靠苹果蠹蛾颗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及赤眼蜂消灭幼虫的生物防治技术。
扩展阅读
- 全国植物检疫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苹果蠹蛾建议鉴定方法.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1.
- 杜磊,柴绍忠,郭静敏,等.苹果蠹蛾成虫产卵特性.应用昆虫学报,2012,49(1):70-79.
- 张润志,王福祥,张雅林,等.入侵生物苹果蠹蛾监测与防控技术研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进展.应用昆虫学报,2012,49(1):37-42.
- WITZGALL P, PROFFIT M, ROZPEDOWSKA E, et al."This is not an apple"-Yeast mutualism in codling moth.Journal of chemical ecology,2012,38(8):949-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