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数量效率和结构效率两类。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最终目的是使其实现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当如何实现经济增长最大化时则需要从劳动力资源变化层面进入考虑。其中,劳动力资源分为纯劳动力、共变效应劳动力及分解共变效应劳动力三种劳动力资源利用效率。纯劳动力资源利用效应为劳动力资源投入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与经济增长的比率,与劳动力资源、劳动生产率与劳动力结构的变化相关。其中共变劳动力效应需要区分大小,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离,但纯劳动力资源配置只是独立要素,不包括共变影响的资源配置效应。
劳动力的有效配置是指产业内企业间使用劳动力所创造的边际收益产品相等,在市场无摩擦的条件下,它与劳动力的使用成本相等。若此项条件没有满足,则劳动力配置存在帕累托改进的可能,未达到配置效率最大化,可以通过促使劳动力从具有低边际效率产品的企业向具有高边际效率产品的企业自由流动,以提高企业与产业的生产效率。劳动力配置效率的提升需要通过劳动力的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实现,劳动力的垂直流动是劳动力在不同产业之间进行职业转换,而水平流动是在同一产业内实现地区间或企业间的工作转换。劳动力在产业或部门间的自由流动有助于改善劳动力的配置效率。
劳动力配置效率的测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①用同一产业内各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离散程度来测度产业内企业的劳动力配置效率,在劳动力配置最优的状态下,同一产业内各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趋于一致,在市场无摩擦的情况下,产业内各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与价格相等,因此全要素生产率的标准差越小,劳动力配置的有效性越高。②使用加成率离散度刻画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对于加成率离散度的度量大多使用加成率的基尼系数或泰勒指数,采用加成率泰勒指数来度量加成率离散度。此指数越小,说明加成率离散度越小,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越高,通过计算加成率变异系数及相对均值离差度量加成率相对离散度。资源配置效率取决于企业加成率离散度,加成率离散度越小,意味着劳动力资源在各个企业间的配置效率越高,反之则越低。③利用要素产出弹性份额与成本份额存在偏差时,要素投入结构变化产生的效率衡量,在数值上表现为要素投入量变化对要素产出弹性份额与成本份额的偏离程度的消长表示。当要素配置存在正扭曲即投入不足时,增加要素投入量能通过提高成本份额使得要素配置状态得以改善,进而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反之则产生数值为负的要素配置效率;当要素配置存在负扭曲即投入过剩时,增加要素投入量会进一步增加成本份额,不利于要素配置状态改善,进而产生数值为负的要素配置效率,反之则产生数值为正的要素配置效率。④利用不同部门间的劳动力回报差异来度量劳动力有在不同部门间的配置扭曲程度。⑤利用不同部门间劳动力边际产出的比较度量劳动力在部门间的配置扭曲。⑥采用边际劳动价值和边际资本价值的离散程度来刻画生产要素的资源配置效率。如果要素的资源配置处于最优状态,则边际产出等于边际成本。企业的劳动边际产出与边际劳动成本之间的差值用来度量劳动力要素的资源配置效率,此值越大,企业的边际劳动产出和边际劳动投入越不匹配,企业劳动资源的配置效率越低。更少的劳动投入和更高的资本投入提高了边际劳动产出,由于劳动边际成本的变化在短期内并不显著,这导致边际劳动产出和劳动边际成本的不匹配程度加大,从而引起劳动资源配置效率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