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合约理论被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凯恩斯工资理论的不足,并成为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一个主要理论分支。此理论与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的劳动力市场理论相比是截然不同的。认为劳动合同是企业与工人经过协商谈判达成默契的结果,合同中的工资支付反映了由劳资双方共同决定的产品配置决策和分担风险的决策。工人是厌恶风险的,不喜欢工资随市场条件变化而频繁变化;企业是风险中立的,只关注企业的平均工资和劳动力需求能否满足。双方达成默契,彼此都同意接受一个相对稳定且水平较低的工资率。(此工资率低于边际产品收益,低于市场均衡的工资)。这种做法可以保证工人的收入稳定,降低劳动力流动的成本,避免就业的波动,促成长期的劳动合约,对企业和工人而言,都是有利的。此理论创立之初是基于完全信息和风险不对称假设,由于此假设与实际情况差距较大,后人将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假设引入隐性合约理论之中,使其更加贴近现实,更具有解释力。但此理论最大的不足是仍然无法真正地解释由就业的波动所导致的非自愿失业。
首页
[{"ID":42417,"Name":"经济学"},{"ID":55996,"Name":"经济学"},{"ID":224996,"Name":"人口与劳动经济学"},{"ID":224997,"Name":"劳动经济学"},{"ID":225097,"Name":"劳动关系"},{"ID":225098,"Name":"隐性契约"}]
. 经济学 . 经济学 . 人口与劳动经济学 . 劳动经济学 . 劳动关系 . 隐性契约隐性合约理论
/implicit contract theory/
最后更新 2023-02-03
浏览 137次
由M.N.贝利(Martin Neil Baily)、D.M.戈登(David M.Gordon)和C.阿扎利艾迪(Costas Azariadis)在20世纪70年代创立的,旨在解释导致实际工资刚性的原因以及由实际工资刚性所引发的失业现象的理论。
- 英文名称
- implicit contract theory
- 所属学科
- 经济学
扩展阅读
- 易宪容.现代合约经济学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 赵建国.隐性合约理论及其新发展.财经问题研究,2002(9),10-13.
- GORDON D.A Neoclassical Theory of Keynesian Unemployment.Economic Inquiry,1974,12(4):431-459.
- AZARIADIS C.Implicit Contract and Underemployment Equilibria.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5,83(6):1183-1202.
- 李致平,徐宝英.隐性合约理论评述.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