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广泛分布于中国近海以及长江、珠江等一些大型江河中,后仅长江中下游及近海水域尚有发现,其他江河中已经绝迹。
硬骨鱼纲(Osteichthyes)鲟形目(Acipenseriformes)鲟科(Acipenseridae)鲟属(Acipenser)一种。又称鲟鲨、大腊子。中国特有种。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曾广泛分布于中国近海以及长江、珠江等一些大型江河中,后仅长江中下游及近海水域尚有发现,其他江河中已经绝迹。
体梭形,略呈三角形(见视频),躯干横切呈五角形。头较大,呈长三角形。吻端锥形,两侧边缘圆形,吻长占头长的70%以下,分布有梅花状感觉器官;吻须2对,近口端。鼻孔大,位于眼前方。口大,下位,横裂。背鳍1个,后缘凹入,背鳍条数多于44。尾鳍歪形,上叶发达,上缘有1纵行棘状硬鳞。全身被以5列骨板状大硬鳞。幼鱼皮肤光滑,成鱼皮肤粗糙。头部和体背侧呈青灰色或褐色,腹部呈白色,各鳍均为青灰色,侧、腹板间的侧板下方体色有过渡区。鳃盖膜与峡部相连,左右鳃孔分离。鳃耙细尖;数少于30。
中华鲟
生活于大江和近海中,是大型江海洄游性底层鱼类,最长寿命达40龄,最大个体体重560千克。由海入江,喜聚于河口。杂食性,以动物性的食物为主,如摇蚊幼虫、蜻蜓幼虫及其他水生昆虫、软体动物、寡毛类、小鱼和藻类等。产卵期一般停食。在长江,早期幼鲟的主要食物是摇蚊幼体和寡毛类;已到达长江下游的幼鲟主要以虾、蟹类为食;长江口的幼鲟主要以底栖鱼类为食,其次是植物性食物。成鱼栖息于近海水域,性成熟后洄游至江河上游产卵繁殖。幼鱼随江河而下,次年5~6月间抵达河口进行生理调节、索饵育肥,8~9月入海生活直至性成熟后进行溯河生殖洄游,溯江而上,其间停止摄食,于次年10~11月份到达长江上游和金沙江下游。
生长较快,年平均增重8~13千克(雌)或4.6~8.6千克(雄)。长江中华鲟雄鱼可达2.5米长、150千克以上,雌鱼可达4米长、350千克以上。最大个体重达500千克以上。雌性初次性成熟年龄14~26龄,雄性8~18龄。间隔繁殖周期2~5年。繁殖季节为10~11月份,水温16~20℃。成熟群体秋末于10~11月溯江河而上,在江河上游进行生殖。长江流域产卵场位于上游重庆以上江段的深潭和金沙江下游(葛洲坝截流前)或葛洲坝下(葛洲坝截流后)水流湍急、河床岩石壅积处。2013~2016年底,未监测到葛洲坝下中华鲟的自然繁殖。怀卵量47.5万~144.5万粒。卵沉性,椭圆形,灰绿色,具黏性。受精卵在17~18℃水温下5~6天孵化。
中华鲟个体大,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20世纪80年代葛洲坝截流前,中华鲟的亲鱼每年9~11月(10月最集中)从长江下游溯河到四川江段的产卵场集群产卵繁殖,从而形成了捕捞的旺季。四川宜宾、泸州,湖北宜昌、江陵等地有专门渔业,渔具以滚钩、流刺网为主。下游诸省仅系兼捕,渔获较少。1972~1980年,葛洲坝截流前的9年中,全流域中华鲟成体总渔获量为4644尾;1984年起,中国禁捕中华鲟;1988年,中华鲟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全国实施禁捕,但中华鲟资源量仍在逐年减少。
大型经济鱼类之一,但由于过度捕捞已成为濒危物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已实现了人工繁殖及全人工繁殖(图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中国三峡总公司中华鲟研究所等单位承担着中华鲟物种保种养殖和研究任务(图2)。中国法律法规禁止其商业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