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泛分布于中国除西部高原和新疆地区外的江河、湖泊和水库等水域。
黄颡鱼
动物界(Animalia)脊索动物门(Chordata)硬骨鱼纲(Osteichthyes)鲇形目(Siluriformes)鲿科(Bagridae)黄颡鱼属(Pelteobagrus)一种。又称黄腊丁、黄骨鱼、黄牯等。中国重要淡水经济养殖鱼类之一。
- 英文名称
- yellow catfish
- 拉丁文名称
- Pelteobagrus fulvidraco
- 又称
- 黄腊丁、黄骨鱼、黄牯等
- 界
- 动物界
- 门
- 脊索动物门
- 纲
- 硬骨鱼纲
- 目
- 鲇形目
- 科
- 鲿科
- 属
- 黄颡鱼属
- 所属学科
- 渔业
体无鳞,体后半部分稍微侧扁。头大且扁平,口裂大,下位,上颌稍长于下颌,上下颌均有绒毛状细齿。眼中等大,侧上位,眼间隔稍隆起。有须4对,鼻须达眼后缘,上颌须最长,可伸达胸鳍基部之后。颌须2对,外侧一对较内侧一对为长。体背部黑褐色,体侧黄色,并有3块断续的黑色条纹,腹部淡黄色,各鳍灰黑色。胸鳍硬刺发达,末端近腹鳍,且前后缘均有锯齿,前缘具30~45枚细锯齿,后缘具9~17枚粗锯齿;胸鳍较臀鳍端,末端游离,起点与臀鳍相对;背鳍不分支,鳍条为硬刺,后缘有锯齿,背鳍起点至吻端较小于至尾鳍基部的距离;尾鳍深叉形。
温水性鱼类,环境适应能力较强,最适生长温度25~28℃,耐低氧能力一般。在静水或江河缓流的浅滩生活。白天潜伏于水底层,夜间活动,冬季多聚在支流深水处。杂食性鱼类,可食小鱼、虾、各种陆生和水生昆虫、小型软体动物和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规格不同的黄颡鱼食性也有所不同,体长2~4厘米,主要摄食桡足类和枝角类;体长5~8厘米的个体,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及水生昆虫;超过8厘米个体,摄食软体动物(特别喜食蚯蚓)和小型鱼类等。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也摄食配合饲料。
雄性生长快且体型大于雌性。雌、雄性成熟年龄均为2龄,性成熟个体性腺每年成熟一次,分批产卵。雌鱼相对怀卵量约80粒/克。黏性卵。成熟雄鱼肛门后有生殖突。5~7月,性成熟雄鱼游至沿岸水草茂密的淤泥处利用胸鳍刺在泥底挖一小坑,即为产卵的鱼巢。待雌鱼入巢进行产卵受精。雌鱼产过卵后即离巢觅食,雄鱼保护后代。在繁殖季节,通过注射催产药物进行人工繁殖。
黄颡鱼因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少刺,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且其经济价值较高。其主要养殖地集中在湖北、浙江、广东、江西、安徽和湖南等地。2021年,中国黄颡鱼养殖产量为58.78万吨。至2022年底,已选育的品种有黄颡鱼“全雄1号”和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