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性管理通过科学管理、监测和调控管理活动来提高当前数据收集水平,以满足生态系统容量和社会需求方面的变化。通过围绕系统管理的不确定性展开一系列设计、规划、监测、管理资源等行动,实现系统健康及资源管理的可持续性。适应性管理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初的科学管理理念,是自然资源管理外部法则与科学管理理念相结合的产物。1978年,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生态学家C.S.霍林[注]出版的《环境自适应评估与管理》[注],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适应性管理在应对复杂环境管理问题中的潜力。即,适应性管理是在综合考虑生态、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知识的基础上开展项目设计及实施的过程,概念强调三点:①制定项目管理决策必须综合考虑生态、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价值。②环境管理项目涉及不同利益群体。③环境具有内在不确定性。之后,在《整合科学与政治的环境适应性管理》[注]中进一步描述了适应性管理的内涵及基本管理框架,认为适应性管理是生态系统管理方法之一,要强调系统存在不确定性,并把生态系统的利用与管理视为试验过程,从试验中不断学习。
适应性管理的具体过程为:管理者首先要明确管理目标、设计假设试验并执行;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搜集、分析各类数据信息,将执行结果与预先设计目标进行比较;最后,在比较中学习,发现错误、丰富知识,以改变、调整项目计划。
生态系统的适应性管理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有机地联系到了一起,综合考虑了生物、化学及人类活动。适应性管理的目标在于通过主动开展积极的管理实践,研究自然资源对管理的响应,分析预期目标与监测目标的差异,提高对系统功能的认识,增强资源管理的科学性。适应性管理的过程是问题界定、方案设计、执行、监测、评估、管理改进等六要素构成的螺旋式管理循环。
适应性管理的模式有三种:①增量式适应性管理[注]。②被动适应性管理。[注]③主动适应性管理[注]。适应性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服务管理决策。适应性管理产生之后,最初用于渔业管理,北美水鸭捕获管理是典型成功案例。至21世纪,适应性管理在渔业、森林、水资源及草原管理等领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