䗴目的地理分布很广。主要生活在石炭—二叠纪时温暖浅海地区,而在当时较冷的南北纬高纬度地区(如印度板块、南极洲等地)未发现。中国是世界上产䗴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䗴目
有孔虫动物门中纺锤虫纲中的一目。是一类已经绝灭的海生单细胞动物。
- 拉丁文名称
- Fusulinida
- 门
- 有孔虫动物门
- 纲
- 纺锤虫纲
䗴目最早出现在距今约3.4亿年的早石炭世晚期,其个体很小、构造简单;至早二叠世达到全盛,个体增大,构造复杂。直至距今约2.52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绝灭。在地质历史中延续短暂,共繁衍出200余属及亚属6000余种。由于其演化迅速,是详细划分和对比石炭—二叠纪海相地层的重要化石之一。
因为最先被发现的䗴目的外形很像纺纱用的纺锤,所以学名为Fusulina,希腊文有纺锤的意思,日文译为纺锤虫。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借用筳(古时纺纱用的纺锤称呼)字命名,加虫旁,称为䗴,即筳状之虫的意思。
䗴目的演化是分多支进行的。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演变很快。早石炭世晚期是䗴最初发生时期,个体很小,种类很少,旋壁构造以微纺锤型䗴为主。至晚石炭世有了不同程度的发育,个体增大,种类增多,是䗴目重要的发展时期。晚石炭世早期,旋壁以小纺锤型䗴为主,晚期以希瓦格型䗴为主。早二叠世晚期至中二叠世晚期,是䗴目演化史中的鼎盛时期,旋壁以新希瓦格䗴型为主。中二叠世末期,希瓦格䗴类和新希瓦格䗴类发生灭绝。晚二叠世,仅有少数苏伯克䗴科残存下来并发生分异,产生古纺锤䗴型的䗴。二叠纪末期,䗴类发生集群灭绝。
䗴目的个体很小,一般归为微体化石。最大的䗴目壳长可达60毫米,最小的不足1毫米。外形呈凸镜形、圆球形、正方形、圆柱形、盘形、纺锤形等,最常见的是纺锤形。
䗴目是浅海里的底栖动物,借丝状伪足伸缩运行,行动十分迟缓。但也有人推测,某些特化类型,即最后一个壳圈伸展不包卷的䗴,可能营漂浮生活。䗴目的日常食料是海水中的微小生物。凭借无性和有性两种生殖方法交替进行,繁衍种族。有性生殖的初房较小,壳圈多,个体大。
䗴目的研究主要采用切片方法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通常以平行中轴并通过初房的轴切面为主,以垂直中轴的中切面为辅。
䗴壳中心为一中空的微小钙质球体,是最初的壳室,称初房。在其一侧有一小口,为原生质溢出之处。初房之外有许多壳室,围绕初房以平旋包卷的方式不断地增长,构成许多壳圈。后形成的壳室往往叠覆于先前壳室的末端,并且沿着平行中轴的方向伸展。
壳室壁的上部互相连续而成旋壁。旋壁的构造繁简不一,是䗴目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大体可分下列四层:①致密层。一层富含有机质的黑色薄层,为原生的,构造䗴壳的主要部分。②透明层。位于致密层之下,较厚,是一层由碳酸钙组成的较明亮之层。③疏松层。灰黑色但不很致密的次生层,位于致密层的上下方,在上的称为上疏松层或外疏松层;在下的称为下疏松层或内疏松层。具有透明层的旋壁,下疏松层则位于透明层之下。④蜂巢层。位于致密层的下方,切面呈梳齿状,为较高级䗴壳中所特有,系由透明层演变而来。
每个壳室前面的壳壁即旋壁弯向䗴类中心的部分,称为隔壁。隔壁与中轴平行,把䗴类间隔成许多壳室。隔壁有平直的,有褶皱的,有全面褶皱的,也有部分褶皱的。隔壁面上散布的许多圆形小孔,称隔壁孔。隔壁的顶端,即旋壁开始向中心弯折的地方,凹陷成沟,顺中轴方向通过䗴体两端,称隔壁沟。在壳室之间有的属种另有一组纵横交织的小隔壁,一般比蜂巢层略长而较隔壁略短,称为副隔壁。和中轴平行的称轴向副隔壁;和中轴直交的称旋向副隔壁。
在䗴体中部,由于隔壁底部收缩,留出一个孔道,以便细胞质从䗴体中心向外部壳室流动时所用,称为通道。大多数的䗴只有单通道,仅少数具有复通道。
在多数䗴中,沿壳室之底,在通道两侧,有一对次生沉积物,堆积成脊状,绕中轴旋转,称旋脊。在个体较大而较进化的䗴体中,具有超过一对有时可达数十对与旋脊类似的脊状物,称为拟旋脊。大多数䗴只有旋脊,仅少数较高级的䗴具有拟旋脊。
介于拟旋脊之间的一排小孔,称为列孔,其功能与通道相同。
有些䗴体内,在初房两侧,沿着中轴方向布满一片黑色不透明的钙质物,可能是一种后来的填积物,称为轴积。
按旋壁构造可分为:①微纺锤䗴(Fusiella-type),由致密层及内、外疏松层组成。②小纺锤䗴(Fusulinella-type),由致密层、透明层和内、外疏松层组成。③希瓦格䗴(Schwagerina-type),由致密层及蜂巢层组成。④新希瓦格䗴(Neoschwagerina-type),由致密层、蜂巢层及副隔壁组成。⑤古纺锤䗴(Palaeofusulina-type),由致密层及透明层组成。
䗴目的分类随着研究工作的进展而不断发生变化。䗴曾被不同学者视为科,超科或目一级分类单元。现今通用的是把䗴作为一个目级分类单元,依据旋壁构造、隔壁发育情况、副隔壁发育情况等下分2个超科6科18亚科。6个科的特征见表。
目 | 超科 | 科 |
䗴目 | 纺锤䗴超科 (Fusulinidea) | 小泽䗴科(Ozawainellidae)壳凸镜形及亚球形,壳体长度短于宽度,旋壁个别由原始层构成,多数为由致密层及内、外疏松层构成的三层式。隔壁平,旋脊发育。生存时代为石炭—二叠纪 |
苏伯特䗴科(Schubertellidae)壳短纺锤形至长纺锤形。旋壁薄,由致密层及内、外疏松层或致密层和透明层构成。隔壁薄,平直至强烈褶皱。具旋脊,有时具轴积。生存时代为石炭—二叠纪 | ||
纺锤䗴科(Fusulinidae)壳纺锤形、粗纺锤形到圆柱形。隔壁平直到褶皱。旋壁多为由致密层、透明层及内、外疏松层构成的四层式。旋脊发育程度不一。生存时代为晚石炭世—二叠纪 | ||
希瓦格䗴科(Schwagerinidae)壳中等到特大,纺锤形、圆柱形或近球形。旋壁由致密层和蜂巢层构成。隔壁褶皱由较弱到强烈。旋脊有或无。生存年代为晚石炭世—二叠纪 | ||
费伯克䗴超科 (Verbeekinidea) | 费伯克䗴科(Verbeekinidae)壳粗纺锤形到近球形,旋壁由致密层和蜂巢层构成,有时具极薄的内疏松层。隔壁平,具拟旋脊,发育程度不一,有列孔。生存年代为二叠纪 | |
新希瓦格䗴科(Neoschwagerinidae)壳纺锤形、圆筒形或近球形,旋壁由致密层和蜂巢层构成。拟旋脊发育,列孔很多,具副隔壁。生存年代为二叠纪 |
扩展阅读
- 盛金章.䗴类.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