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介于东经119°24′~119°51′、北纬39°48′~40°07′。
商属孤竹,汉属辽西郡,隋开皇三年(583)筑关,名临渝关。唐设临渝关守提。明初建关设卫时,因其倚山面海,故名山海关。清乾隆二年(1737)撤卫置临榆县,为县治所在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先后设秦榆市(今秦皇岛市)山海关办事处、辽西省(今辽宁省)山海关市。1952年山海关市划归河北省。1953年撤市改称秦皇岛市山海关区。
山海关地势险峻,地理位置重要,北依燕山,南临渤海,是华北通向东北的咽喉要道,京山、沈山铁路在此联结,古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著名战争如明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与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之战,1922年、1924年直奉两系两次石河之战,1933年日军攻占山海关并由此侵略华北之战,1945年山海关阻击战等均发生于此。
山海关为万里长城东部起点的第一座关隘,有天下第一关之称,是关内关外的分界线,是明朝京师(北京)的重要屏障。这里枕山襟海,雄关锁隘,易守难攻。关城建于1381年,因其建置独特,所以在明代万里长城的众多险关要隘中脱颖而出,被誉为“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
明朝初年,大将军徐达在修长城时,见这里“枕山襟海,实辽蓟咽喉,乃移关于此”,建关设卫。现长城为明建,多关城,山海关仅为长城众多关城之一。关城呈四方形,周长约4千米,高10~13米。设4门,分别为镇东门、迎恩门、望洋门和威远门。东、西门外筑有罗城,南、北两侧建有翼城,关城外又建有城堡、墩台多座。城墙外围绕着一条宽约15米,深约7米的护城河;山海关城东门和西门外,还分别筑有罗城,南门和北门外分别筑有翼城。关城周围,烽火墩台星罗棋布,整个建筑主次分明,布局合理,彼此呼应,构成一道十分周密完备的军事防御体系,是万里长城关城建筑的典范和精华。
山海关最负盛名的是雄踞于东门之上的镇东楼,即“天下第一关”城楼(图1),是山海关的标志性建筑,建于明洪武(1368~1398)年间。山海关东门高12米,中为巨大的砖砌拱门,城楼为两层重檐九脊布瓦顶,高13米,宽20米,进深11米;城楼西面下层中间辟门,其余三面设有箭窗68个。城楼四周是宽敞的城台,布满垛口,整体建筑十分雄伟壮观;楼西面上层檐下,悬有“天下第一关”巨幅匾额,匾长5.8米,宽1.55米,用上好木材制成,白底黑字,分外显眼。五个大字字体凝重苍劲、神韵庄重,与城楼建筑风格浑然一体,使这座雄关更加增色。据文献记载,此匾额为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进士萧显所书,原书匾额现珍藏在楼内。
山海关风景优美,自古即为游览胜地。名胜有山海关城楼、姜女庙、老龙头、角山长城、三道关、悬阳洞、燕塞湖、山海关长城博物馆(图2)等。山海关以它古老的身世记录了600多年来的沧桑变化,成为历史的见证。这里曾留下众多帝王将相的足迹,秦始皇求仙、魏武帝东征、太宗伐高丽、清五帝驻跸等;这里也曾发生多次重大历史事件,徐达建关设卫、明末甲申之战、八国联军入侵、二次直奉大战、长城抗战第一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