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术创新到转化为生产力之间存在一条鸿沟——死亡之谷,即很多科研成果没有办法走向市场,被埋没在从基础研究到商品化的途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技术经营应运而生,其主要目标是为了保障科技成果商业化的顺利实施,是一种对技术进行有效经营与管理的领域。其一方面致力于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研究,要解决的是研究开发成果的市场化、商品化问题;另一方面开展技术经营的教育,培养技术经营者和技术管理者。致力于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研究中,技术经营即为前述定义。开展技术经营的教育方面,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研究与开发(R&D)管理,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大力推广,培养了大量技术经营人才,后兴起于90年代初的日本,是一门快速发展的学科,2004年以后逐渐引入中国。2005年中国第一本关于技术经营的研究著作《技术经营论》出版,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决策者开始关注技术经营的研究和应用,并取得了一定进展。
自1980年起,国外研究涉及技术经营的属性、概念、框架、结构体系、理论、方法和实际应用,研究内容有:框架研究、政策研究、信息技术系统、统计技术和应用研究。而中国对技术经营的研究还多为概念性、框架性的研究,缺乏理论的系统研究和针对国内企业、市场的具体应用研究。
E.B.罗伯茨[注]从时间上对技术经营的发展进行了划分,认为每5~10年,技术经营的研究主题便发生一次变更,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至今,技术经营的发展经历了研究与开发(R&D)管理、技术转移、创新过程管理、技术规划、战略技术经营与科技创业六个阶段。R&D管理学派认为R&D管理是对资源的整合管理,通过资源的投入来开展研究与开发工作,并最终获益。技术转移学派是为了解决“死亡之谷”问题而产生的,主要研究范围为如何将科研机构的技术创新转化为生产力,在于跨国技术转移以及政府的有关技术转移的政策措施方面。创新过程管理学派注重从新技术发明直至市场化的全过程,包含了从R&D到生产直至市场营销的全过程。技术规划学派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其研究重点放在对发明和创新的计划上,运用有关技术预测、分析与计划的技术,对企业的所有技术创新进行计划与管理。战略技术经营学派,到了20世纪90年代,新技术数量增加使得他们被企业采用的比率降低,新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导致其市场成功率降低,为解决该问题,就必须将技术经营与企业发展的战略结合起来。科技创业学派则是进入21世纪,技术经营突破了原有企业的界限,向科技创业方向发展,该学派将技术赋予了企业或组织的核心地位,将技术创新看作是企业创造价值的主要途径。
中国的技术经营相关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传统的技术管理阶段与现代技术管理阶段。传统的技术管理阶段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研究内容主要为对现有的多项技术的协调管理,或者新技术在企业中运用的管理,现代技术管理阶段则以技术经营相关理论的引进为标志。中国研究阶段的划分,也可从译名的由来看出,其英文是Management of Technology(简称MOT),中文译为“技术管理”,日文则译为“技术经营”。“经营”较“管理”更有动态的、商业的、通过投入获得利益的意思。长期以来中国的技术管理内涵局限于对现有技术的管理,因此,在引进有关技术经营理论的过程中,刘海波(2004)等学者借鉴日本等国的研究成果,使用“技术经营”一词,以突出技术经营与中国传统技术管理之间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