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于1856~1858年,1859年发表于《现代人》杂志。小说主人公费奥多尔·拉夫列茨基出身贵族,诚实善良,不善与人交往。23岁时,他的父亲去世。之后,他在莫斯科遇到退休将军美貌的女儿瓦拉瓦拉·帕夫洛夫娜并迅速与之成婚,婚后在巴黎定居。然而,妻子却是个乐于享受的交际花,很快背叛了拉夫列茨基。伤痛欲绝的拉夫列茨基回到故乡,来到远房表姐玛利亚·德米特里耶芙娜家做客,认识了她的女儿丽莎。经过相处和交谈,拉夫列茨基和丽莎产生了情愫。一次,拉夫列茨基在报刊上看到妻子瓦尔瓦拉去世的消息。他向丽莎表白了爱情。然而幸福没过多久即被打破——瓦尔瓦拉突然回到俄罗斯,出现在拉夫列茨基的面前。而此时,丽莎刚刚拒绝侍从官潘申的求婚,准备和拉夫列茨基在一起。笃信宗教的丽莎在震惊痛苦之余,感到自己“有罪”,劝说拉夫列茨基原谅妻子并与之和好。瓦尔瓦拉敛足钱财又去彼得堡继续过奢靡的生活了。半年之后,丽莎到一个边远地区的修道院做了修女,终生“赎罪”,而拉夫列茨基回到了他的庄园“好好种地”。八年后,当拉夫列茨基回到玛利亚的庄园时,已物是人非,只有慨叹自己“无用的生命”。
小说讲述了贵族拉夫列茨基的生活经历,充满了屠格涅夫对正在衰亡中的贵族庄园的哀惜与愁绪,整部小说像是一首深沉哀怨的诗。通过主人公拉夫列茨基和丽莎,作者深刻地表现了贵族知识分子的精神悲剧。拉夫列茨基自幼受“斯巴达式”教育,对现实生活不满,但没有勇气与之决裂;丽莎聪慧善良,有深厚的文化修养,笃信上帝,“爱着所有的人”。在道德义务和个人幸福之间他们都遵从了前者。作家虽极力描绘主人公所具有的人性美和道德美,但又不得不承认他们的命运悲剧,其思想矛盾贯穿作品始终。小说心理描写含蓄细腻,风景描写充满诗意。
小说曾于1914年和1969年被翻拍成电影。小说中译本主要有1994年译林出版社出版的非琴译本,2006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戴骢译本,2006年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沈念驹、徐振亚译本,2011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智量译本,2014年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刘若译本,2019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丽尼译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