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于1857年,1858年发表于《现代人》杂志。屠格涅夫坐船游览莱茵河时曾看到一幢两层小楼的窗口有一位老妇人和一名少女,这突然激发了他的想象,于是“在小船里就立刻构思好了小说的整个情节”。作者说:“我写《阿霞》时非常激动,我差不多是含着眼泪写的。”
小说故事发生在德国莱茵河畔一个叫兹的小城。在这里,25岁的俄国贵族青年知识分子“我”结识了同乡加京和他同父异母的妹妹阿霞。“我”有渊博的知识、良好的修养,聪明而敏感。阿霞是贵族地主与女农奴的私生女,这一身世和所受的教育形成了她与众不同的性格。阿霞追求积极向上、富有朝气的生活,有远大的理想,一直期待着一个能帮助她实现理想的“英雄”。在相处和交谈中,“我”和阿霞暗生爱慕之情。“我”为阿霞的美貌和心灵所倾倒,阿霞则认为遇到了自己所期待的“英雄”。然而当阿霞鼓足勇气向“我”表白爱情时,“我”却被阿霞“火一般的性格”所吓倒,回绝了她。继而“我”又放过一次表白的机会,从此永远失去了阿霞。
小说讲述了在异乡萍水相逢的男女青年相恋的故事,塑造了美丽勇敢的少女阿霞的形象。故事散发着命运无法抗拒的淡淡哀愁,反映了屠格涅夫悲观的宿命论,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作者主观上力图使人相信,造成男主人公永失真爱的原因不是关键时候的怯懦,而是由不可知的命运以及人无法掌控爱情这一“自然力”决定的。小说的艺术描写体现了屠格涅夫客观表现现实的写作风格,描写人物心理时遵循着“隐蔽的心理学”原则,即使用第一人称叙述的心理描写也是含蓄隐约的。小说情节生动明快,语言优美流畅,充满诗情画意,让人久久难以忘怀。法国作家G.de莫泊桑读了《阿霞》之后对屠格涅夫说:“我们都要到您的门下当学徒了。”
小说1978年被改编为同名电影。中译本主要有1996年花城出版社出版的黄甲年译本,1996年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黄伟经译本,201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萧珊译本,2014年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安静、臧乐安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