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3年发表。叙事诗的引子是对彼得一世的历史功勋和彼得堡雄伟外观的热情赞颂,正文则是叙述彼得堡1824年水灾中一个“小人物”的悲剧。叶甫盖尼是一个社会地位低下的小官员,他早已忘记自己渊源久远的贵族家谱,只想依靠辛辛苦苦的劳动换取做人的尊严。深夜他返回家中,思念着住在涅瓦河对岸的心上人芭拉莎。他已经准备好和姑娘择日成婚,安分守己度此一生。第二天,涅瓦河河水泛滥,一场洪水席卷全城,芭拉莎母女俩连同他们破旧的小屋被洪水冲得无影无踪。洪水退去后,叶甫盖尼仍然不能从悲痛中解脱。他日日游荡在城里,耳中全是风暴的声音。转眼过了一年。一天,他来到青铜骑士面前,看着彼得一世的雕像,他想起是这个君主下令把城市建在海边。他把自己的不幸归咎于彼得一世,他举起拳头向青铜骑士发出低声的诅咒后,忽然看见“威严的沙皇顿时两眼闪出怒火”,他战栗了。青铜骑士的幻影整夜追逐着他,他从此惶惶不可终日,在悲痛、绝望和恐怖中死去,最后人们在一个岛上的破屋前发现了他冰冷的尸体。
正文中“可怜的叶甫盖尼”的悲剧和芭拉莎家破旧的小屋与引子中彼得堡富丽堂皇的华美外表形成强烈的对比,这就是普希金在这首他称之为“彼得堡故事”的叙事诗中所要表现的充满矛盾的现实。在狂人叶甫盖尼对彼得一世的愤怒中,寄托了清醒的作者对当代君王的谴责。青铜骑士的形象威严不朽,又残酷可怕,引起丰富的联想。它既是历史上彼得一世的化身,又是当代专制君主的象征;作者通过它既赞颂彼得的历史功绩,又隐约暗示他所采取的手段的残酷,巧妙地完成了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的艺术构思。引子部分的庄严文体和正文部分近乎散文的诗句两相映衬,诗歌达到了极佳的音响效果。
诗歌是普希金19世纪30年代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俄国诗歌中第一次描绘彼得堡下层人民的生活画面和悲惨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