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利用效果的表示方法有:
①原材料生产率。用一定物质重量(或容积、长度)提供的产值(总产值或净产值)表示。其提供的产值越多,表明物质利用效果越好,反之则差。其计算公式为:

可用于原料、辅助材料、燃料动力以及投入生产过程的各种物资。
②原材料消耗率。用单位产值消耗的物质重量(或容积、长度)表示。其消耗的物质越少,表明物质利用效果越好,反之则差。其计算公式为:

物资消耗率是物资生产率的倒数。这一公式在实际经济工作中也广泛应用。如机械制造部门每万元产值消耗多少吨钢材,家具业中每万元产值消耗多少立方米木材等等。
③原材料利用率。用产品中包含的物质数量与消耗的物质总量表示。产品中包含的物质数量越多,表明物质利用效果越好,反之则差。其计算公式为:

这一公式在原材料部门应用较广,如木材加工行业中的木材利用率等。
物流分析(material flow accounting; MFA)是国际上,特别是欧洲和日本等国家普遍采用的对本国的资源物质利用情况进行分析的方法。物流分析是指对经济活动中物质流动的分析,它的基础是对物质的投入和产出进行量化分析,建立物质投入和产出的账户,以便进行以物质流为基础的优化管理。主要包括物质总量分析模型和物质使用强度模型两个方面。物质总量分析模型主要分析一定的经济规模所需要的总物质投入、总物质消耗和总循环量,物质使用强度模型则主要关注一定生产或消费规模下物质的使用强度、物质的消耗强度和物质的循环强度。
物流分析主要包括数据收集和整理、指标计算和分析等环节,其中指标在物质流分析中的作用很大,通过指标可以了解和监测经济增长所需的资源量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有助于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对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调控,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物流分析中常用的指标主要有三类,分别是:投入指标、消耗指标和产出指标。其中,投入指标主要包括直接物质投入量(DMI)和物质总需求量(TMR);消耗指标主要包括国内物质消耗量(DMC)、物质总消耗量(TMC)和库存净增加量(NAS);产出指标主要包括国内制造产出量(DPO)和国内物质总产出量(TDO)。此外还有两个较常用的指标,即资源生产率(resource productivity; RP)和资源的循环利用率(resource cycle productiv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