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文中,公共信息图形符号有多种称呼方式,例如标识、符号、图标、图形符号等。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从1983年开始在国家标准中使用了“公共信息图形符号”这一词汇,对应英文为“Public Information Graphical Symbols”。在英文中,公共信息图形符号也有多种对应的词汇,例如Pictogram、Symbol、Icon、Graphic Symbol等。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ISO 7001文件中,将适用于公共使用的图形符号称为“Graphic Symbol”。
公共信息图形符号是一种图形符号,它被运用于传达特定的信息,帮助人们理解概念并作出相应的行动。它的核心要素在于有效的信息传达,其特点在于易识别、易记忆、易理解,它不依赖于任何一种特定的语言,能够跨越语言障碍,尽量让所有人能够理解信息的内涵。
许多国家和组织都发布了各自的公共图形符号标准,例如国际铁路联合会(UIC)、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及国际民航组织(ICAO)都制定了机场相关标准符号。美国于1974年由国家交通部和美国设计师协会(AIGA)共同发布了50个图形符号。中国于1983年制定了第一个公共信息图形符号国家标准GB 3818—1983,当时规定了电话、出租车、卫生间、公共汽车、等候室等15个常用的图形符号。1988年,中国制定了第一个GB 10001的国家标准《公共信息标志用图形符号》(GB 10001—1988),该标准中规定了电梯、紧急出口、飞机场、码头、问询处、废物箱等25个图形符号,之后逐年修订增加。
除国家标准以外,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也促进了全球设计界对公共图形符号开发的重视。日本设计师太田幸夫所主导的紧急出口标志被ISO标准所使用,至今仍在全球广泛应用。
公共信息图形符号是由机构和组织开发的图形语言。虽然图形在信息传递方面具有优势,但是要创造大多数人能够理解的图形符号并不容易。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的设计不仅包含图形设计,更需要严谨和广泛的理解度测试才能证明其可通用的水平。在图形造型方面,国际标准化组织在ISO 3864号文件的附录中提供了人形图形符号的设计指南,ISO 9186号文件则探讨了公共信息符号的开发和测试程序。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 145图形符号技术委员会曾经把图形符号分为三个方向:①公共导向信息图形符号,例如在车站中的厕所导向。②安全标识用图形符号,例如紧急逃生标识。③为理解设备操作而开发图形符号,例如雨刮器、汽车大灯等。随着符号数量的不断增加、分类边界的模糊化趋势,国家标准正在不断地更新完善。中国的公共图形信息符号标准早期曾经与1990年版的ISO 7001保持一致,后逐渐在造型上有所改变。
随着中国的城市化、国际化进程的发展,公众对公共信息符号的需求也日益强烈。公共图形符号的开发不仅是公民所需,也体现了国家标准的水准,以及如何以中国标准参与世界竞争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