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语言文字 . 中国民族语言 . 汉藏语系 . 藏缅语族 . 藏语支

藏语

/Zang (Tibetan) language/
条目作者孙宏开

孙宏开

最后更新 2024-05-17
浏览 708
最后更新 2024-05-17
浏览 708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中国藏族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

英文名称
Zang (Tibetan) language
所属学科
语言文字、民族学

藏族人口约706万(2021)。在中国,藏语主要分布于西藏自治区及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省部分地区。分卫藏、康巴、安多3个方言。藏族早在7世纪已创制了本民族的文字藏文。在国外,藏语主要分布于印度、尼泊尔、不丹和巴基斯坦等国境内一些地区。

①声母有单辅音和复辅音声母两类。单辅音声母一般有30个左右。如拉萨话有28个。德格话有42个。复辅音声母一般是基本辅音加前置辅音或基本辅音加后置辅音构成的二合复辅音,也有少量三合复辅音。即由前置辅音加基本辅音再加后置辅音构成复辅音。各地藏语复辅音声母差别明显,如拉萨话没有复辅音声母;泽当话有7个复辅音声母;夏河话有18个复辅音声母;阿力克话有98个复辅音声母。②韵母有单元音韵母、复元音韵母和带辅音韵尾的韵母3类。单元音韵母多的地方有17个,如拉萨话;少的地方只有6个,如夏河话。有声调的方言,实际上元音有长短的区别,但它与声调有密切的关系,即长、短元音的音节分别出现不同类的声调。复元音韵母都是二合的,有两类,一类是真性复元音,如拉萨话有两个,日喀则话有7个,噶尔话有16个;一类是假性复元音,如中甸话有11个,卓尼话有3个。可作韵尾的辅音有塞音、鼻音各3个,还有擦音、边音和颤音韵尾个一个。带辅音韵尾的韵母一般有30个左右,如拉萨话有5个韵尾和28个带辅音韵尾的韵母;噶尔话有7个韵尾和41个带辅音韵尾的韵母;乐都话有4个韵尾和12个带辅音韵尾的韵母;雅江话、舟曲话则没有带辅音韵尾的韵母。③3个方言中有两个方言(卫藏、康)有声调,一般是4个调,如拉萨话(53、55、12、113)。声调与声母、韵母的性质有制约关系。声母的性质主要是清浊,韵母主要是元音的长短和辅音韵尾。有连续变调现象,并且不限于词的内部,词与词、词与语法成分之间也发生变调。

①主要以虚词和语序表达句子成分的各种关系,但句子成分在加虚词之后,语序比较灵活。②现代藏语在动词上还保留部分屈折变化,有3种情况:一是表示动作的自动和他动意义的差别;二是表示未然和既然时态的差别;三是表示陈述和命令的差别。③表示语法意义的虚词有两类:一是表示句子成分之间的各种关系、时态和语气等意义的助词;二是单独或与时态和疑问助词一起表示动词的时态和语气的辅助动词。部分助词和辅助动词有独立和减缩两种形式。④语序是:主语在前,动词在后;宾语在主语后和动词谓语前;如果是双宾语,间接宾语又在直接宾语前;形容词、数词、指示代词作定语在中心语后;人称代词、名词作定语需加领属助词,在中心语前;状语在中心语前。⑤词可分为名词、代词、数词、量词、形容词、动词、副词、连词、助词和叹词10类。⑥单纯的性质形容词都有两种形式:一是述语形式,即词根形式;二是定语和表语形式,由词根加后缀构成。形容词作述语相当于不及物动词,如不能带宾语,能添接时态(或语气)助词和辅助动词等。⑦判断动词(系词)和存在动词都有两种形式,表示人称和语气的差别。判断动词和存在动词都能充当辅助动词。动词有时态的语法范畴,最多有现行时态、将行时态、已行时态、完成时态、结果时态、即行时态、方过时态和未行时态8种。前6种是基本的,后两种有些地方没有。时态的基本表达方式是在不同时态的动词后加时态助词和辅助动词或直接加辅助动词表示。如现行时态表示正在进行或经常重复的动作,由未然动词+现行时态助词+存在动词虚化的辅助动词表示。⑧助词分4类:一是结构助词,又可分有减缩形式和无减缩形式两类。有减缩形式的,如表示领属和限制意义的领属助词;没有减缩形式的,如表示来源和从由意义的源由助词。二是语气助词,又分测度、商榷、停顿、疑问,前3种都是独立形式;疑问助词一般出现减缩形式;只是在判断动词、存在动词和辅助动词后才出现独立形式。三是关联助词,表示动作之间的不同关系,如表示目的关系的、表示顺序关系的。四是时态助词,如现行时态助词ki,已行时态助词pa等。

①基本构词方式是复合法,即词根通过修饰、支配、表述等关系复合构成新词。以这种方式构成的词,原来主要是名词,现在动词和形容词也使用这种方法构成新词。形容词主要通过修饰关系,动词主要通过支配关系,而且动词词素限于“打”“作”“施”“放”意义的动词等。但这类形容词和动词有时同词组的界限不明显。部分名词和形容词是使用派生法构成的,主要是加后缀等;前缀极少。还有一部分同汉语“者”“们”“家”“化”一样的类似后缀的活用词素,能自由地同词和词组结合,构成新词或赋予原词或词组一定的附加意义。此外,有一些其他的构词方式,主要是形容词,如词根重叠、词根加表示色彩的重叠音节、四音格(“弯弯曲曲”)等。②有敬称和非敬称的区别,少数词能分成4等,主要流行于卫藏地区。有3种构成方式:一是使用不同的词,如ko12(非敬称)/u53(敬称)“头”;二是加一个敬语词素构成合成词;三是将合成词里的一个词素换成敬语。③有较丰富的借词和仿制词(calque)。早期主要来源于汉语和印地语。来自汉语的借词,如“茶”“靛青”“公主”等。近期的外来语词,主要来源于汉语、英语和印地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词术语的发展主要受汉语影响,一些原来的英语、印地语借词也逐渐为汉语仿制词或借词所代替。此外,还有少量其他语言的借词,如波斯语、阿拉伯语、回鹘语、突厥语和蒙古语等。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对藏语方言的划分看法不一。有时候所分方言的数目相同,内容也不一致。苏联学者G.N.罗列赫(George Nicolas de Roerich,1902~1960)、匈牙利学者G.乌瑞(Géza Uray,1921~1991)、日本学者西田龙雄(Nishida Tatsuo,1928~2012)分为5个方言,美国学者R.谢飞(Robert Shafer,1893~1973?)分为4个方言,美籍华人语言学家李方桂分为3个方言,美国学者R.A.米勒(Roy Andrew Miller,1924~2014)分为两个方言。在国内较统一的看法是,将中国的藏语分为3个方言:卫藏方言,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大部分地方;康巴方言,分布在西藏自治区那曲、改则、林芝和昌都地区,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以及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安多方言,分布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天祝藏族自治县,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乐都县、化隆回族自治县和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部分地方,以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部分地方。国外的藏语西部方言(巴尔底、普里克)接近于安多方言,南部方言(夏尔巴、洛盖)接近于卫藏方言。方言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词汇和语音上,语法上差别较小。

从方言特点来看,卫藏方言和安多方言的差别较明显,康方言则以具有上述两种方言的特点的复合形式为特征。从3个方言的远近程度来看,卫藏和康方言比较接近,同安多方言差别较大。从词汇的差异上看很明显:卫藏和安多方言之间的非同源词一般在30%左右,卫藏和康方言的非同源词则为20%左右。藏语方言语音上的差异,从声母来看,卫藏方言一般是30个左右,康方言是50个左右,而安多方言一般是80~90个,多的地方有100多个。这种差别主要表现在复辅音上。卫藏和康方言的复辅音不足10个,而安多方言最少也有20个左右,多的地方有100多个。声母差异表现在轻浊音、舌面塞音、舌面塞擦音、送气擦音、舌根擦音、清化鼻音、复辅音。韵母与声母的情况相反,卫藏方言最多,一般是50个左右;其次是安多方言,一般是30多个;康方言最少,除少数地方外,一般只有20多个。单元音韵母的具体差异表现在央元音、后元音、前元音、鼻化元音。复元音韵母的差异,表现在有无和结构上。卫藏方言和康方言有复元音韵母,安多方言则没有。卫藏方言主要是真性复元音,康方言除少数地方(如改则)外,都是假性复元音。卫藏方言还有鼻化复元音,康方言则没有。带辅音韵尾韵母的差异,表现在辅音韵尾的多少和能与韵尾结合的元音的数目上。从声调数量来看,卫藏方言4~6个,康方言2~4个,安多方言没有。语法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①结构助词的形式和功能不同。例如,表示从由、比较、施动、领属4种意义的助词,卫藏方言分别为4种形式,康方言一般只有3种形式,而安多方言大多只有一种形式。再如,表示施动的助词,卫藏方言在一定条件下可用可不用,安多和康方言则必须用。②动词时态的类别和表达手段不同。卫藏方言有8种时态,康方言和安多方言只有6种,3个方言表示时态的助词也各不相同。卫藏方言和康方言的时态助词和辅助动词有减缩现象,安多方言这种现象很少。③安多方言动词保留较多的屈折变化,卫藏方言次之,康方言最少,有的地方(如乡城)只保留了少数命令式变化,有的地方(如巴塘)已经完全没有变化。

  • 金鹏,编.藏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3.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