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天文学家K.史瓦西之子,生于德国波茨坦,卒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兰霍恩。1935年在格丁根大学获博士学位。1936~1937年在挪威奥斯陆天体物理研究所工作。1937年移居美国,先在哈佛大学天文台任职,1940~1947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天文台工作。后来就职于普林斯顿大学,1950年任教授。1956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70~1972年任美国天文学会会长。
他早期的工作是研究脉动变星、恒星动力学结构,稳定恒星的质量上限,太阳氦丰度演化等。1950年后研究红巨星模型,1952年,他同A.R.桑德奇合作,提出关于恒星从主星序到红巨星的迅速转变,可用包括两种能源的模型来解释:一是氢壳层燃烧;一是核心引力收缩。几年后同F.霍伊尔合作研究了星族Ⅱ恒星的演化、球状星团、赫罗图的解释、晚期演化中的“氦闪”和元素丰度问题。其结果都包括在1958年所写的《恒星的结构和演化》一书中。1960年后他研究湍流和对流问题,研究太阳米粒组织,主持气球飞行计划以获得太阳高质量照片。这个成功的计划后来扩大到行星和晚期恒星红外分光光度测量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