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有学者注意到自然界地热水中的阳离子与温度之间存在相关性,提出了利用地热气体组分估算热储温度的设想。70年代,二氧化硅地温计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并逐步形成经验地温计体系。80年代以来,基于化学热力学的理论地温计方法取得了进步并且得到了广泛应用。
流体地温计的基本原理:深部热储中矿物与流体或不同流体之间达到化学平衡(或同位素平衡)后,在热水上升至地表的过程中,虽然温度下降,但是其化学成分与含量(或同位素组成)尚未发生变化,故可以基于化学反应(或同位素分馏)的平衡温度来估算地热储的温度。
在理论上,受温度控制的化学反应组分都可作为地温计。但在实践中,必须满足以下基本假设才可作为地温计:①深部发生的反应只与温度有关;②反应物充足;③在热储温度下流体与岩石(或不同流体)之间的反应达到平衡;④当流体从热储流向地表时、在温度降低过程中,组分之间不发生再平衡或变化很小;⑤来自深部的流体没有和浅部地下冷水发生混合。
常用的流体地温计主要有溶质地温计(包括阳离子地温计、二氧化硅地温计等)、气体地温计(如二氧化碳地温计)、同位素地温计和化学热力学地温计等。深部地热水在上升过程中,如果与浅部地下水发生混合,则可应用混合模型计算热储温度;如果发生了脱气作用,也可以用数值模型方法进行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