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于1894年,1895年4月发表于《萨马拉报》。作品由两个民间传说和一个生活故事组成,由伊则吉尔老婆子口述。第一个故事是关于腊拉的神话传说。一个美丽的姑娘被鹰抓走了,20年后,姑娘带着她和鹰所生的儿子腊拉回到了家乡。腊拉是一个英俊健壮的年轻人,但他高傲、冷酷而自私,一个美丽女孩因拒绝了他的拥抱而被他踩死。于是,人们用让他永远孤独来惩罚他。他想自杀,刀却不能刺进自己的胸口,最后他变成了一个空虚黑暗的影子。第二个故事讲述的是伊则吉尔老婆子的一生。她年轻时是个美人,从15岁起,爱情就成了她生活的主要内容。但是她没有正确的生活目标,一味纵情享乐。虽然她的一生是快乐的,但她活着只为自己,老的时候只剩凄凉和孤独。第三个故事是关于勇士丹柯的传说。古时候,地面上生活着一群快乐而勇敢的人,后来他们被异族赶进了密林的深处。为了活下去,他们必须走出去。丹柯是这个族里的一个正直勇敢的英俊青年,他挺身而出试图带领大家走出密林。然而半途中,雷雨来临,林子一片漆黑。在这危急的时刻,丹柯忽然抓开自己的胸膛,掏出自己像太阳般燃烧的心,照亮了整个树林。最后,人们走出密林来到自由的草原,而丹柯却倒下死了。
作者通过腊拉的传说谴责了极端利己主义,通过伊则吉尔老婆子的故事指出了个人主义的危害,通过丹柯的传说歌颂了舍己为人的英雄主义。作品结构独特,立意深邃,有着显著的艺术特色:故事中心不是复杂的情节,而是性格鲜明的传奇式人物,虽然人物性格中没有复杂的矛盾和内心冲突,但是具有鲜明生动的个性和强烈的感染力。自然景物的描写随着故事的气氛变换。作品的语言与内容都表现出明显的民间文学的影响。
作品是高尔基早期浪漫主义代表作之一,高尔基自己对这部作品很满意,他曾说:“看来,我是写不出像《伊则吉尔老婆子》那样严谨而优美的作品来了。”作品的中译本主要有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巴金等译本和2001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何茂正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