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两部。第一部于1909年发表在《大地》丛刊上,发表后引起读者和评论界的极大兴趣,并引发了一场激烈的论战,致使第二部创作受到影响,最终于1915年才完成。
小说以亚玛街的妓院为背景,选取4个不同阶层的女性在不幸与痛苦中沦为妓女的故事,描写她们各不相同的性格和同样悲惨的结局,真实地反映了妓女的悲惨生活。美丽的叶尼娅,憎恨花钱买她的男人,一心报复,把自己身上的梅毒传染给嫖客。但当她看到大学生科利亚的健美身躯却动了恻隐之心,把他放走,又觉得失去了活下去的意义,当天就自杀了。柳布卡则是大学生们实验的牺牲品,他们让她的灵魂复苏,让她感到做人的尊严,然后又把她遗弃,逼她回妓院去任人蹂躏。患有精神病的帕莎,生理的疾病驱使她毫无选择地委身于男人,最终被送入疯人院,死在病榻之上。老练而心狠手辣的塔玛拉,精心策划与情人一起偷走了别人的钱款,最后阴谋败露,被处决。四个妓女毫无例外都悲惨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们在短促的一生中受尽凌辱和蹂躏,过得比小偷、杀人犯和刽子手还低贱。
小说第一部问世时,包括L.N.托尔斯泰在内许多作家和学者都认为这是一部有伤风化的色情小说。托尔斯泰非常喜欢库普林的创作,只是不喜欢《亚玛街》,他说:“小说的污秽和粗糙削弱了它的艺术感染力,太恶心了”,同时还指出:“我知道他(库普林)好像在揭露,但他边写边欣赏……”小说的第一部确实有一些值得诟病的地方,而第二部发表的时候,托尔斯泰早已去世,无缘读到完整的作品,也许是托尔斯泰无法全面评价它的原因。V.V.沃洛夫斯基[注]等人也有类似评价。但是A.A.伊兹马伊洛夫[注]却评论说:“出现了一部《克莱采奏鸣曲》发表以来未曾出现的作品,它能以震撼的力量冲击人们的心灵。”K.I.楚科夫斯基则认为《亚玛街》是“伟大的愤怒之书”,“给了整个俄国社会一记耳光”。
作者力图通过对妓女的描写揭示出卖淫现象的本质,进而暴露出社会已经腐烂到不可医治的地步的现实。库普林以他人道主义的良知,深感“万恶中的首恶是妇女肉体的交易,妇女爱情——上帝对人类的最高赐物——的交易”,虽然“我找不到抵制它的办法”,但决心“尽我的知识,尽我的能力著文反对卖淫”。小说的法文本出版后,法国评论家指出,这部作品完全合乎道德,而且渗透着一种热烈而博爱的激情。小说的中译本有1948年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汝龙译本《亚玛》及1948年中兴出版社出版的秦文漪译本《陷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