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学 . 环境科学 . 水环境保护 . 水污染防治工程1 . 地下水污染防治 . 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 . 地下水原位修复技术 . 原位化学氧化技术

原位化学氧化技术

/in-situ chemical oxidation; ISCO/
条目作者席北斗

席北斗

最后更新 2022-12-24
浏览 119
最后更新 2022-12-24
浏览 119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通过向土壤或地下水的污染区域注入氧化剂,使土壤或地下水中的污染物转化为无毒或相对毒性较小的物质的环境污染控制方法。

英文名称
in-situ chemical oxidation; ISCO
简称
ISCO
所属学科
环境科学

使用较广的氧化剂包括芬顿试剂、高锰酸盐、过硫酸盐和臭氧。原位化学氧化技术可处理的污染物类型包括石油烃、BTEX(苯、甲苯、乙苯、二甲苯)、酚类、MTBE(甲基叔丁基醚)、含氯有机溶剂、多环芳烃、农药等大部分有机物等。

原位化学氧化技术常用氧化药剂的持久性从数分钟至数月不等,如芬顿试剂、臭氧的持续时间为数分钟至数小时,过硫酸盐的持续时间为数分钟至数小时,而高锰酸盐的持续时间大于3个月。药剂的持久性为一般情形下观测到的时间,实际上药剂的持续时间是变化的,取决于场地具体的条件。高锰酸盐具有较长的存在时间,有利于药剂在多孔介质中的传输和与污染物的作用;芬顿试剂则只有数分钟至数小时的存在时间,其传输距离有限。

在应用ISCO技术之前,需要确定技术的有效性和可行性,需通过实验室研究确定药剂处理效果和投加量,并进行中试试验进一步确定和优化设计参数,确定注入点的水平和垂向有效影响半径、土壤结构分布、污染去除率、反应产物等。还可以通过建立场地概念模型、反应传质模型等方式指导系统设计和运行。进行原位化学氧化/还原修复系统设计时,需重点考虑注入井及监测井布设的间距和深度、药剂注入量等。还要注意工人的培训、化学药剂的安全操作以及修复产生废物的管理。

ISCO修复技术系统一般由药剂制备/储存系统、药剂注入井(孔)、药剂注入系统(注入和搅拌)、监测系统等设备组成。其中,药剂注入系统包括药剂储存罐、药剂注入泵、药剂混合设备、药剂流量计、压力表等组成;药剂通过注入井注入污染区,注入井的数量和深度根据污染区的大小和污染程度进行设计;在注入井的周边及污染区的外围还应设计监测井,对污染区的污染物及药剂的分布和运移进行修复过程中及修复后的效果监测。可以通过设置抽水井,促进地下水循环以增强混合,有助于快速处理污染范围较大的区域。

ISCO修复技术优势突出,具体包括:ISCO技术能够对多种污染物进行修复,反应强度大,对污染物浓度和性质较不敏感;反应速度快,修复效率高,适用性较广,尤其适用于工业污染场地、深层高浓度有机污染地下水的快速修复;修复过程中,ISCO强化了污染物在水相、吸附相和自由相间相互转化,有利于污染物的去除,而且有利于后续的微生物降解和自然衰减修复。ISCO修复技术存在的缺点包括:低渗透性地区修复比较困难,需要的氧化剂药剂量较大,药剂注入与污染物均匀接触反应难以控制,处理效果高度依赖于场地的准确刻画和注入药剂输送系统的设计;可能需要与其他修复技术串联使用。

  • 赵勇胜.地下水污染场地的控制与修复.科学出版社,2015.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