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历史悠久,自1044年形成统一国家后,经历了蒲甘(Pagan)、勃固(Bago)、东吁(Taungoo)和贡榜(Konbaung)4个封建王朝。19世纪以后曾被英国占领,1948年宣告独立,成立了缅甸联邦。自11世纪起,上座部佛教一直是当地的主流信仰。
关于佛教传入缅甸的时间,学术界尚无定论。据斯里兰卡《岛史》,阿育王曾于公元前3世纪派遣使团到“金地”传法。虽然泰人坚称金地在泰国佛统(Nakhon Pathom),但历史学者多认为其在下缅甸的直通(Thaton),为古代孟族人建立的国家。从出土文物判断,只能追溯到5世纪以后。据发现于卑谬(Prome)、帽查(Hmawza)的一些巴利字体刻文推测,巴利语系上座部佛教传入缅甸境内应不晚于6~7世纪。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记述7世纪时“室利察呾罗国”(Sriksetra,今缅甸中部)流传四种小乘佛教,其中上座部佛教最盛行。
11世纪中叶,蒲甘王朝阿奴律陀王(Anawrahta,1044~1077年在位)统一了缅甸全境。他提倡佛教革新,崇奉上座部佛教。据佛教史记载,当时流行于缅甸北方的是大乘密教的“阿利(Ari)僧派”,僧众达一万人,居于缅甸首都蒲甘,行为堕落放荡,举行污秽的仪式。阿奴律陀王整顿佛教,驱逐了阿利僧派等佛教派别,迎请严守戒律、精通佛法的直通上座部僧团以及巴利三藏至蒲甘传教,并立上座部佛教为国教、尊阿罗汉(Arhant)长老为国师。不久,上座部佛教逐渐兴盛并遍及全国,而原先的大乘佛教、密教、婆罗门教等则逐渐消失。1058年,阿奴律陀王创造了缅甸文字,并将其用于音译编纂巴利三藏典籍,奠定了缅甸上座部佛教的基础。此后,缅甸王朝虽几经变迁,但一直信奉佛教。
13世纪,蒲甘王朝崩溃,缅甸处于南北朝分立割据的状态。当时北方和南方的缅甸佛教虽也受到战乱的影响,但总体上都得到了割据王朝统治者的支持并有所发展。
12世纪时,斯里兰卡佛教在波洛卡摩婆诃一世(Parākramabāhu Ⅰ,1153~1186年在位)的统治下非常繁盛,东南亚很多比丘都前往斯里兰卡受戒求学。缅甸僧人车泼多(Chapaṭa)曾在斯里兰卡的大寺(Mahāvihāra)留学十年,1190年回到缅甸后创立了斯里兰卡系僧团,与原有的缅甸僧团对立。至1192年,这种对立使缅甸佛教僧团分裂为两派:①为缅甸原有的僧团,称“缅甸宗”(Marammananikāya)。②车泼多引进的僧团,称“僧伽罗宗”(Siṃhalanikāya)。此后,僧伽罗宗由于内部意见不一,又分为三个宗派,由此便形成了当时缅甸佛教的四个僧团。到15世纪中叶,由于多种民族彼此间的差异,缅甸上座部僧团的分化更加复杂。达摩悉提王(Dhammazedi,1473~1492年在位)继位后,决心改革和统一佛教。他派遣了44名僧人去斯里兰卡大寺求学受戒,在他们学成归国后,达摩悉提勒令其在勃固城外重新建立“庄严结界”戒坛,严格审查僧侣遵守戒律的情况。至此,缅甸持续了300余年的僧团分裂局面得以结束。
18世纪中叶,贡榜王朝的雍籍牙王(Alaungpaya,1752~1760年在位)成功平定了孟人的叛乱,再次统一了缅甸,并对外四处用兵扩张疆土,被誉为“缅甸三大帝”之一。他笃信佛教,普施僧众,缅甸佛教十分繁荣。孟云王(Bodawpaya,1745~1819,1782~1819年在位)时期,缅甸并吞印度边界的曼尼坡(Manipur)与阿萨姆(Assam)的企图引起了当时占领了印度的英国的担忧。在英国的挑拨下,位于贡榜西边的阿拉干(Arakan,1433~1824)王朝发生了动乱。随着殖民者的到来,基督教也开始进入缅甸。为了避免西方传来的新宗教对佛教造成任何冲击,孟云王曾施令严禁人民信仰上座部佛教以外的宗教。
自1824年起,英国的势力开始侵入缅甸,至1852年已经占领了缅甸南部,并图谋占领全境。次年,敏东王(Mindon,1808~1878)继位后与英国谈判,将整个下缅甸划给英国,以此结束了第二次英缅战争。1857年缅甸迁都至曼德勒(Mandalay)后,敏东王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而在精神文明则致力于提振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尤以佛教文化为重。1871年,敏东王于曼德勒召集精通三藏的上座长老2400人举行“第五次结集”,重编巴利三藏,后将全部经典刻在729块大理石碑上,并放进缅甸曼德勒的固都陶(Kuthodaw)佛塔。经过三次英缅战争,到1885年以后,缅甸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此后,很多佛教徒多次发起反抗,最具代表性的是“缅甸佛教青年会”为取得独立的抗争。1948年,缅甸经过63年的斗争,得以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而宣告独立。
在独立后的缅甸,南传上座部佛教很快恢复了活力。最为重要的发展环节是上座部三藏第六次结集,即1954年释迦牟尼涅槃2500年纪念时,来自缅甸、泰国、斯里兰卡、柬埔寨、老挝、越南、印度、尼泊尔等国家的2500多位上座长老在仰光(Rangoon)举行的“第六次结集”。上座长老们对三藏内容重新进行校对和考证,最终在1956年将结集的成果以七种文字刊行于世。第六次结集的巴利三藏被认为是最准确、最完整的巴利三藏,广为学者所引用。1961年,缅甸曾宣布以佛教为国教,但随后又取消其国教的地位并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但大多数缅甸人仍是佛教信仰者。
缅甸佛教历史上虽多次对僧团进行统一,但后来往往又分成多个派别。现有哆达磨派(Thudhamma)、瑞景派(Shwedyin)、达婆罗派(Dvara)三派。他们所崇奉的三藏典籍相同,只在戒律、着衣法及生活礼仪上略有差别。哆达磨派与瑞景派是传统的宗派,僧众较多;而达婆罗派在19世纪末叶才成立,在戒律上比较严格,僧众最少。
缅甸佛教对僧众的佛学教育成效较为突出。古代王朝护持佛教、鼓励僧众研究三藏(特别是阿毗达磨),形成了缅甸佛教的传统学风。这种学风在缅甸佛学教育中一直延续下来,形成了严格的僧侣测试制度。测试结果分为两个等级:通过律藏测试者,被称为“持律者”;三藏全部通过的人,则被称为“三藏师”,是缅甸僧侣的最高荣誉。
在禅修实践方面,20世纪初,内观修行在缅甸逐渐普及,形成一股僧俗二众均积极投入的禅修潮流。其中,缅甸马哈希比丘(Mahasi Sayadaw,1904-07-29~1982-08-14)所教导的念处内观修行法又传到了斯里兰卡、泰国等上座部佛教国家,乃至欧美国家。这种内观的修行法为“干观者”在持戒清净后,未证“色界禅”便直接尝试观察五蕴身、心现象的“无常”“苦”“无我”而修习内观。干观者的理论与实践在进入20世纪后受到重视与弘扬,是缅甸最具代表性的内观修行。
缅甸佛教重视阿毗达磨的研究,代表人物有:①雷迪比丘(Ledi Sayadaw,1846-12-01~1923-06-27),其著作有76种,其中16种用巴利语撰写,其余为缅甸文,较重要的著作有《双论研究》《哲学关系》《究竟灯注》(《摄阿毗达磨义论》的注释)《巴利语法手册》等。②明古比丘(Mingun Sayadaw,1911-11-01~1993-02-09),著有《弥兰陀注》《藏释注》《涅槃论》等,常有一些新见解。③Z.恩格(Z.Aung),著有英文《哲学概要》(Compendium of Philosophy),内容多为翻译《摄阿毗达磨义论》并作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