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哲学 . 宗教学 . 佛教 . 东南亚佛教 . 泰国佛教

泰国佛教

/Thailand Buddhism/
条目作者程明贞

程明贞

最后更新 2024-12-04
浏览 315
最后更新 2024-12-04
浏览 315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南传佛教之一。

英文名称
Thailand Buddhism
所属学科
宗教学

泰国古称暹罗(Siam),各种民族杂居,并形成了历史上不同的王国。关于佛教传入的时间,最早的说法认为是在公元前3世纪,印度阿育王派遣须那与郁多罗长老往“金地”传教,泰国学者认为此地为泰国佛统(Nakhon Pathom),但此说法尚存争议。1~3世纪时,东南亚与印度、中国和南亚之间的贸易交流使婆罗门教小乘佛教大乘佛教传播到东南亚。在泰国成立前,佛教已经在当地传播:约在8~9世纪时传入了大乘佛教,约11世纪传入了蒲甘上座部佛教,约13世纪传入斯里兰卡上座部佛教。当地的宗教信仰也随之产生变化。

6世纪,孟人在泰国佛统一带建立了堕罗钵底国(Dvāravati)。这一时期的出土文物,反映出当时该国流传的是上座部佛教。8世纪,印尼室利佛逝(Srivijaya)国势强盛,其境内的大乘佛教影响到泰国南部的北大年(Pattani)至素叻(Surat)。9世纪,柬埔寨吴哥王朝(Angkor)兴盛,信仰婆罗门教及大乘佛教,势力影响到泰国境内,如罗斛(Lopburi)、素可泰(今泰国北部,Sukhothai)、披迈(Phimai)等地。这一时期的出土文物有多种佛像、菩萨像以及当时使用梵文佛典,由此判断当时流行大乘佛教。上座部佛教再次传入泰国境内是在11世纪,缅甸的蒲甘王朝(Pagan)崛起,其势力扩展到泰国北部和中部地区,包括现在泰国的清迈、罗斛、佛统等地。蒲甘王朝阿奴律陀王(Anawrahta,1044~1077年在位)笃信上座部佛教,并热心推行。

斯里兰卡上座部佛教在泰国的传入,决定了上座部佛教在泰国的主导地位。从素可泰时期、大城时期到现在的曼谷时期,历代国王大力发展佛教,建立了许多佛寺。

1257年,泰人在素可泰建立了独立的国家,并将势力伸展到泰国南部,同时接受了流传在南部的大乘佛教。此前,斯里兰卡曾于12世纪整顿僧团组织、严肃戒律,使上座部佛教在斯里兰卡臻于隆盛。当时泰国北部各个部族国家的比丘都前往学习,并传入了斯里兰卡上座部佛教的具足戒仪式。在素可泰王朝初期,斯里兰卡佛教的势力已扩展到泰国南部地区,并在洛坤(Nakon Sri Thammarath)建立了“斯里兰卡僧派”(Laṅkāvaṃsa)传教中心。

素可泰历史上对佛教发展有大作为之人是兰甘亨、立泰(Lithai,1354~1376年在位)两位君主。素可泰王朝第三代君主兰甘亨曾迎奉斯里兰卡僧团到首都传教,使斯里兰卡上座部佛教在此地得以流行。由于斯里兰卡僧团严守戒律,受到国王及民众的尊重敬仰,原来流传于泰境的小乘其他部派和大乘佛教逐渐灭亡,最后僧团被统一为“大宗派”(Mahānikāya)一系。此后,佛教在封建君主的护持下逐渐形成了僧王制度,成为全民信仰,渗透到日常生活习俗之中。素可泰王朝第五位君主立泰王是佛教徒,曾一度出家为僧,开创了泰国国王必须在一定时期内出家为僧的先例。立泰王又建立了僧团管理制度,将僧伽分成两派,即“森林派”(Araññavāsin)与“村庄派”(Gāmavāsin)。前者为注重内观禅修、居于远离村庄的森林的僧众,而后者则是居于城市或村庄、注重学习与传播经文的比丘们。1345年,立泰王通过引证多种经论撰写《三界论》Tebhūmikathā)。

素可泰王朝国势衰微后,1350年乌通王(U-thong)正式登位,成为大城王朝的拉玛铁波底一世(Ramathibodi Ⅰ,1350~1369年在位)。大城诸王都崇尚佛教,据对佛教文物考古研究的发现,此时期各君主所作佛事主要是供奉僧团、举办法事、建造佛寺等,而对于佛学教育并不太重视,并且其中还包含了诸多印度教的法术色彩。拉玛铁波底王对佛教做出了重要贡献。1361年,他进行佛教改革,派遣使节到斯里兰卡迎接僧人以整顿僧团组织。波隆摩·戴莱洛迦纳王(Boromma Trailokkanat,1448~1289年在位)是佛教徒,在与清迈的战争停止后曾出家八个月。其著于1482年的《大本生词》(Mahājāti)一书,如今被选为泰国中学课本。

1767年大城首度被缅甸攻陷时,王宫和各寺院所藏佛教典籍及经像文物均毁于战火。据考察,当时此地为宣扬泰国上座禅修法(Thai Tantric Theravāda)的中心。虽然对于这方面的文献大多都被烧毁,但一些学者认为此修行法仍保存到现代,包括流行于柬埔寨、老挝、泰国等地的瑜伽行者禅修法(Yogāvacara Tradition)以及法身寺的修行法,二者都被认为是古代冥想禅修(Borān Kammaṭṭhāna)。

泰国历代君主十分重视佛教文献的整理。曼谷王朝建立后,拉玛一世(Rāma Ⅰ,1782~1809年在位)收集佛教文献,并整理保存。1788年,他召集218名比丘长老和32名皇家学者举行僧团会议,对巴利三藏典籍重新进行严格的校勘与整理,结集完成的三藏共有354札。拉玛四世(Rāma Ⅳ,1851~1868年在位)登位前,曾出家为僧27年,并对僧团进行改革,于1829年创立了严格遵守戒律的“法宗派”(Dhammayutta nikāya),而传统原有的僧团则称为“大宗派”(Mahānikāya)。这两派在教理上没有重大差别,只在戒律方面有宽严之别,分化一直延续下来。拉玛五世(Rāma Ⅴ,1868~1910年在位)于1888年领导编修巴利三藏,将原先的高棉文改成泰文字母,并对泰文本三藏作了详尽的校订,比勘高棉文、缅甸文及僧伽罗文本,后于1893年出版,共39卷,印行1000部。这次编印的泰文藏经是当时巴利三藏印刷最完备的纸装本。1925年拉玛七世(1925~1935年在位)继位后,重编泰文三藏,收录拉玛五世印刷本所缺的小部各经,编为45卷,于1928年全部出版。1973年,拉玛九世(Rāma Ⅸ,1946~2016年在位)建立“普密蓬比丘基金会”(Bhumibalo Bhikkhu Foundation),集中编辑巴利文献,并将其翻译成泰文。现已出版一百四十余部重要著作,包括《清净道论》的注释和复注、《阿毗达磨摄义论》及其注释、《入阿毗达磨论》、《藏释》、《导论》等。

佛教在现代泰国有重要的社会影响,僧人经常为社会民众提供禅修指导。泰国流行的禅修法门分为以下四个系统。①安那般那观(ānāpānasati):以观察呼吸为修行法,修炼时关注鼻端来往的出入息,并称念“佛陀”。此为佛教最普遍的一种修行法。教授此法的比丘有阿姜查(Ajahn Cha)、阿姜曼(Ajahn Mun)、佛陀达莎(Buddhadasa Bhikkhu)等人。②内观(vipassanā):为缅甸马哈希比丘(Mahasi Sayadaw,1904-07-29~1982-08-14)的修行法,以身、受、心、法四念住为对象,通过观察每一个肢体动作来培养定力和觉知能力。③动中观:为隆波田(Luangpor Tian)的内观法,通过单纯地观察持续不断的、有节奏的身体运动(尤其是手部运动)来培养觉知能力。④法身法门:为龙婆术(Luang Por Sod)推行的禅法,以身体内的“第七点”(肚脐上方两根手指高的身体中心点)为安放“心”的重要位置。此法门后来主要由北榄寺(Wat Paknam)、法身寺(Dhammakāya)、龙婆术法身阿兰若(Long Por Sod Dhammakāyārāma)等寺传承教导。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