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学 . 社会学 . 社会人类学 . 人类学 . 〔人物〕

马林诺夫斯基,B.K.

/Bronislaw Kaspar Malinowski/
条目作者郑也夫撰张文义修订
条目作者郑也夫撰

郑也夫撰

张文义修订

张文义修订

最后更新 2023-07-11
浏览 366
最后更新 2023-07-11
浏览 366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1884-04-07~1942-05-16)

波兰裔英国人类学家,功能学派创始人,人类学田野工作先驱。

英文名称
Bronislaw Kaspar Malinowski
国籍
英国
出生日期
1884-04-07
去世日期
1942-05-16
出生地点
克拉科夫
去世地点
纽黑文

生于奥匈帝国统治的波兰的克拉科夫,卒于美国康涅狄克州纽黑文。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1902年进入波兰亚捷隆大学哲学系学习,1908年取得哲学博士学位。与此同时,他还修读了数学、物理学、心理学等课程,并深受奥地利物理学家E.马赫的个体主义和经验主义认识论影响,逐渐对家庭、社会和民族学产生兴趣。1909年他留学德国莱比锡大学,师从德国心理学家W.冯特;1910年以研究生身份到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跟随芬兰人类学家E.韦斯特马克[注]和英国人类学家C.G.塞利格曼[注]学习人类学。1913年发表第一本著作《澳大利亚土著家庭》,取得博士学位。1914~1920年在新几内亚原始人的部落中实地考察。马林诺夫斯基在大洋洲考察时,因其敌国的公民身份差点被逮捕,但最终还是被允许继续在新几内亚海岸的特罗布里恩德群岛展开为期2年的实地考察。这次田野调查是马林诺夫斯基著作的基础。1924年任伦敦大学社会人类学讲师。1927年被聘为伦敦经济学院人类学系教授,在那里任教至1938年。此后赴美任客座教授,1938~1940年在耶鲁大学任教,1940~1942年任波士顿博物馆教授。主要著作有《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1922)、《野蛮人社会中的犯罪和习俗》(1926)、《两性社会学》(1927)、《巫术、科学与宗教》(1948)。

马林诺夫斯基提倡实地考察的方法,反对凭想象和演绎去建立理论,认为一种文化的科学必须是归纳的,是建立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的。他强调,一个考察者不仅要参加被观察者的每天的活动,而且要尽可能学会像部落成员一样行动,只有学会了他们的语言,同他们打成一片,才能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关系。这种考察方法就是所谓的参与观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马林诺夫斯基对西太平洋地区的考察研究为这种方法奠定了基础。

马林诺夫斯基创立功能主义人类学,主张文化是满足人类需求的工具。他反对以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L.H.摩尔根为代表的进化学派,认为“起源”“阶段”“发展的法则”是无法解释清楚的,是清谈而非科学;同时他也反对历史学派和传播学派的观点。他指出,无论是描述文化特征还是以传播解释不同文化的相似性,首先都必须说明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什么。表面特征不是文化的本质,功能才是文化的本质。功能就是文化在满足人的需求时所起的作用。马林诺夫斯基把文化划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即器物(房屋、街道、船只、工具、武器)和习惯(知识、道德、语言、组织方式)。他认为,每一种文化必然在满足着人们的需求,即完成着某种功能。文化研究的任务在于揭示这些功能。库拉圈是他在田野工作中的一个最具代表性的发现,很好地诠释了他的功能论。这是美拉尼西亚人的一个交换制度,限于库拉伙伴间,通过项圈和手镯的交换(两者相向流动,前者顺时针,后者逆时针)形成了一个循环,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等级关系。库拉交换物品的价值在于其在交换过程中时间长短和次数,这些为交换者带来声誉。

马林诺夫斯基是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现代理论研究的推动者,他的功能理论对美国社会学家T.帕森斯R.K.默顿和整个结构功能主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