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挝的上座部佛教最早可能是在公元7~8世纪由堕罗钵底国传入。但据史料记载,老挝的佛教信仰始于1353年法昂王(Fa Ngum,1353~1373年在位)于琅勃拉邦(Luang Prabang)建立南掌国(Lan Xang)。建国后,法昂王将柬埔寨上座部佛教引入,并迎请吴哥的高僧以及三藏圣典前来弘法。由此,上座部佛教在该地区逐步得到发展。
15~19世纪,老挝内忧外患不断,屡遭入侵,但上座部佛教在这混乱期间仍能稳定发展,16~17世纪时还曾一度成为东南亚的佛教中心:不仅修建了许多寺塔、雕塑了佛像,而且将佛经三藏译成了老挝文,创立了巴利语佛教学校,并实行僧侣考试制度。19世纪末以来,老挝佛教在法国、日本等外国的入侵中遭到严重打击。随着20世纪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老挝佛教也在艰难复兴:成立了全国统一的佛教组织机构,整理出版了缅甸文字巴利三藏典籍,努力恢复以寺院为主的巴利语教学制度。独立后的老挝力图把佛教当作占统治地位的宗教,如1947年颁布的宪法规定佛教是国教,1959年又颁布了“僧伽法令”。1975年新国家成立后,君主制被废除,佛教不再是国教。1976年,政府推行僧人再教育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1986年,政府恢复了每年在塔銮(Pha That Luang)舍利塔的庆祝活动。
老挝现仍流传上座部佛教。老挝佛教僧团的组织仿照泰国的僧伽制度,由僧王及省、县、村各级僧官组成,便于统一管理。与泰国相同,老挝僧伽也分为大宗派和法宗派,法宗派寺院大多聚集在南部,靠近泰国地区,而大宗派主要在首都万象(Vientia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