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哲学 . 宗教学 . 佛教 . 东南亚佛教 . 柬埔寨佛教

柬埔寨佛教

/Cambodian Buddhism/
条目作者程明贞

程明贞

最后更新 2024-12-04
浏览 242
最后更新 2024-12-04
浏览 242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南传佛教之一。

英文名称
Cambodian Buddhism
所属学科
宗教学

柬埔寨是东南亚最早的古国之一,历史文化深厚。其佛教信仰可追溯至公元5世纪,当时流传大乘密教。现代柬埔寨的佛教信仰与泰国、缅甸、老挝相同,流传斯里兰卡上座部佛教。

柬埔寨佛教通常分为四个时期:扶南时期(Funan,公元1世纪前后~550)、真腊时期(Chenla,550~802)、吴哥时期(Angkor,802~1432)、吴哥以后时期(1432~1884)。柬埔寨境内,婆罗门教与佛教和谐并存。在其历史中的前一千年,统治者大多信仰婆罗门教;崇奉佛教的国王屈指可数,大乘密教在此时期处于次要地位,仅在扶南、吴哥的晚期,佛教才因国王的信奉而获得迅速的发展。

公元1世纪前后,今柬埔寨地区出现了扶南王国。该国除了流行原始的精灵崇拜外,还深受印度婆罗门教大乘佛教的影响。据中国史书的记载,早期的扶南虽有佛教信仰,但不及婆罗门教盛行。直到5~6世纪时,此地才盛行佛教,且为佛教的重要中心。当时扶南国势达于顶峰,大乘佛教亦非常隆盛。由于同中国和印度的贸易往来频繁,其间又高僧迭出,硕学沙门到中国传教、译经者不乏其人。据记载,缅甸高僧那伽仙(Nāgasena)于484年带领使团前往中国交流。6世纪上半叶,僧伽婆罗(Saṅghapāla)、曼陀罗仙(Mandra)等高僧通过海路来到中国,投身于译经事业,对两地之间佛教文化的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真腊攻陷扶南后,继承了印度及其宗教文化。据碑文记载,在8世纪时,婆罗门教、印度教毗湿奴派以及大乘佛教并行发展。9世纪的吴哥时期,国王的身份逐渐由婆罗门教中的“神王”转变为佛教思想中的“菩萨”或“法王”,而信众所信奉的对象则从毗湿奴湿婆逐步转向佛陀观音菩萨。9世纪后,吴哥已成为东南亚的大乘佛教中心,但婆罗门教也并行不衰。上座部佛教的流传是在吴哥晚期,约在公元13世纪至14世纪中叶。据记载,阇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Ⅶ,1181~1218年在位)崇尚大乘佛教,使佛教达到顶峰。上座部佛教的流传是在吴哥晚期,约在13世纪至14世纪中叶。上座部佛教传入柬埔寨境内,可能是在阇耶跋摩八世(Jayavarman Ⅷ,1243~1295年在位)在位时。最早的巴利碑文出现于柬埔寨中部暹粒(Siemreap),为因陀罗跋摩三世(Indravarman Ⅲ,1295~1308年在位)所撰,表明当时巴利语系上座部佛教已在此地流传。

吴哥时期以后,柬埔寨佛教逐渐衰落。19世纪中后期,柬埔寨沦为法国殖民地。1954年柬埔寨获得独立,柬埔寨佛教有所恢复。1959年,柬埔寨佛教高等学府西哈努克佛教大学(Preach Sihanur Raja)建成,给僧人提供教育并授予学位。1968年,柬埔寨文佛教三藏译本出版。1988年起,柬埔寨的宗教政策规定以佛教为国教,重新确认了佛教的作用和地位。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