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传播学 . 媒介史 . 印制媒介 . 【声像印制】

西洋镜

/peepshow/
条目作者季凌霄

季凌霄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451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451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使图像观看具有一定程度窥视性质的媒介。

英文名称
peepshow
所属学科
传播学

西洋镜的原型可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跟显微镜望远镜等常用于科学观察的透镜比起来,看西洋镜往往是一种追求有趣的视觉消费与娱乐活动。即便如此,西洋镜也培养了一种新的观看方式。

西洋镜一般由1个黑箱与1个或多个视孔构成。黑箱中多放置可连续演示的图片,也常常在视孔中安装凸透镜、放大镜或镜子,由视孔观看图片或其镜像。已知最早的西洋镜可追溯至1437年的意大利,其发明者是意大利学者与艺术家L.B.阿尔伯蒂(Leon Battista Alberti)。稍晚的西洋镜雏形还有17世纪中叶由荷兰画家所制作的透视箱(perspective box),在其中展示室内陈设,并且具有一定程度的三维视觉效果。西洋镜被认为是立体视镜(stereoscope)与投影幻灯(magic lantern)的前身,下启活动电影放映机(kinetoscope)甚至电影。

置于西洋镜中的画片往往讲求写实与透视技巧,乃至后来用摄影照片代替画片。无论是写实的图片还是摄影照片,都被认为是对外部世界“真实可靠”的复制。透过西洋镜装置这一媒介本身观看这些画片或照片时,常常因为其中凸透镜、放大镜或镜子的作用,导致了图像的种种变形,包括活动、放大、三维视觉效果等,即是一种“幻象”。西洋镜扭曲了写实图像及其所再现的“现实”,使之“失真”。西洋镜中体现了现实、图像与观看者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西方,西洋镜成为一种受欢迎的视觉消费与娱乐活动是在17世纪,由流动商贩沿街招徕观看者。当观看者或者说西洋镜的消费者透过视镜观看这些“失真的图像”时,他们也培养起了一种新的观看方式,即日益习惯非写实的图像与图像消费,逐渐为现代性社会中图像的泛滥乃至图像相对“现实”取得本体地位建立了一种视觉观看的基础。

西洋镜可能于17世纪(至迟于18世纪)传入中国,起初只是作为一些富商及上层人士的玩意,及至清代乾隆以后已普遍出现在集市、庙会上,逐渐成为一种大众的视觉娱乐方式。乾隆末年,李斗的《扬州画舫录》记载:“江宁人造方圆木匣,中点花树、禽鱼、怪神、秘戏之类,外开圆孔,蒙以五色玳瑁,一目窥之,障小为大,谓之‘西洋镜’。”清代,西洋镜所使用的图片取材涵盖了西方都市景观和自然风光及西湖等本土胜景、小说与戏曲场景、春宫图、海内外逸事等,故而又称“西洋景”或“西湖景”。因可拉动绳子替换画片,在北方又称“拉洋片”或“拉大片”。至19世纪中晚期,西洋镜的一些画片甚至还有动作。

西洋镜无论在西方或是中国,裸女图、春宫图都是一种受欢迎的题材,因此在中国时有呼吁禁止之声。西洋镜视孔与暗箱的结构使观看具有窥视的性质,因为只有观看者(或放映者)知道所观看画片的内容。而作为一种大众娱乐,这种“窥视”又位于公共空间如街道、集市之中,也就是为什么一旦视箱散架、西洋镜被“拆穿”,便包含着“私”暴露于“公”的尴尬。在西方,“西洋镜(peepshow)”一词的含义已演变成在特定场所进行的性表演或色情电影放映。而在现代早期的中国,这种“窥视”可能具有更复杂的意涵。因为西方风物或人物作为一种流行的画片题材,使西洋镜成为时人凝视与想象异域的一种媒介。

  • 克拉里 J.观察者的技术:论十九世纪的视觉与现代性.蔡佩君,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 邱仲麟,等.中国史新论:生活与文化分册.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13.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