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经济学家认为货币与实质资本的关系是替代关系,即保有的货币余额多些,实质资本数量就会少;反之,若在一定的收入水准下增加实质资本的数量,就应相应减少人们保有的货币余额。麦金农认为,这种替代关系的假说并不适用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因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大都是“分割”经济,即企业、政府机构和居民等经济单位相互隔绝,因而,各部门既无法获得统一的土地、劳动力、资本品及一般商品价格,也难以获得同等水平的生产技术。由于资本市场极为落后,间接金融的机能也比较软弱,因此,众多的小企业要进行投资和技术改革,只有通过内源融资即依靠自身积累货币的办法来解决。在投资不可细分的情况下,投资者在投资前必须积累很大一部分货币资金,计划投资规模越大,所需积累的实质货币余额就越多。因此,他认为,在发展中国家货币与实质资本的关系是同步增减的互补关系,并用一个简单的图形加以表述:
在图1中,实线代表“低投资高消费”企业的现金积累行为,从其获得收入开始积累现金至点,将其用于不可细分的投资,之后又开始另一个积累循环。由于这类企业的全部或大部分收入用于消费,消费支出比较稳定,图中的
点即为其平均实质现金余额的持有量。图中虚线代表“高投资低消费”企业的现金积累行为。由于这类企业具有较强的内源融资偏好,因此总是保有较多的平均现金余额,即图中的
点。
为了说明发展中国家货币与实质资本的互补关系,麦金农提出了一个货币需求函数:
式中为实质货币需求余额;
为名义收入;
为投资占收入比率;
为各类存款名义利率的加权平均数;
为预期通货膨胀率;
为货币的实际收益率。麦金农认为,货币需求对解释变量的偏导数都为正值,即:
这些正相关关系,尤其是货币需求与投资占收入比率的正相关关系,更说明了货币与实质资本的互补特性。他指出,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体系中不存在一种单一的实际收益率,在理论分析时,只能假定存在一个资本平均收益率
,同时还要考虑到影响
的各种外生因素,由此,他又提出了一个与式(1)相近又有所区别的货币需求函数:
式中。
麦金农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相关关系,平均资本收益率的提高同实质现金余额持有量的增加成正比,进一步说明了货币与实质资本的互补关系。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内源融资条件下,货币与实质资本的互补关系意味着:实质现金余额的增加,有助于投资和总产出的迅速增长,货币并不是实质资本的竞争品,而是投资增加的先决条件或渠道。若货币的实际收益率增加,货币需求也随之增加;若货币需求增加引致实质现金积累不断增长,企业内源融资条件下的资本形成机会也将增多,成为一种良性循环。他将产生这种良性循环的经济效应称为“渠道效应”。货币是金融体系的一种债务,而非社会财富,它只具有减少生产和交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储蓄和投资增加的功能,与实质资本之间并没有竞争性。麦金农则认为,假如货币的实质收益率超过某一限度,许多人就会以现金的形式保有货币,而不愿将其转化为投资或实质资本,这时,货币与实质资本的替代效应又开始起作用。在图2中,曲线代表实质投资占收入比率与实质利率的关系。从
点到
点,是渠道效应的作用区间,曲线逐渐上升,表明实质利率、现金持有和投资率同时增长的情况。曲线从
点开始逐渐下降,表明替代效应开始起主要作用,这时,存款人继续保有现金,因此,投资率会下降。麦金农认为,由于货币的实际收益率提高,生产者宁愿积存现金而不愿从事囤积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投机行为,这样,资本量的素质也会相应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渠道效应与替代效应的分界可能是
点而非
点。
在外源融资条件下,货币与实质资本的互补关系也同样能够成立。因为,任何生产单位或企业,其库存现金或流动资金越充裕,就越能吸引贷款者和投资者,无论采取向金融机构借款的方式,还是采取在资本市场上发行债券的方式,成功的可能性都会很大。生产者保有的实质现金余额越多,其获得外源融资的机会也越多。与内源融资条件下的情况相同,当实质利率水平提高时,外源投资也随之增多,这时,渠道效应占优势。在实质利率达到某一限度后,替代效应开始起主要作用,外源投资便出现下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