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形成于第四纪的各个地质历史时期及古近纪(或第三纪)末期,具有被埋藏或未被埋藏的表面。当土壤被火山灰、熔岩、黄土、崩积物、冰渍物、泥石流等地质物质覆盖或掩埋,或由于气候、地形、植被的改变而使土壤失去继续发育的可能时,即成为古土壤。按其成因,古土壤可分为四大类:①埋藏土。过去成土环境条件形成的土壤被岩石或地质沉积物所覆盖,或由人为活动被埋藏于地下,其埋藏层与上覆层的性质截然不同。②化石土壤。埋藏很深,土壤停止发育且并遭受石化作用,其发生演变过程类似于成岩作用的最初阶段,例如形成于中生代的煤层及其煤线、高岭土矿、铝土矿等就属于化石土壤。③裸露埋藏土。一度被埋藏,后来覆盖物及其地表被侵蚀而再次裸露于地表的土壤,一般用地貌学和地层学方法来鉴别。④残余土。由于气候、地形、植被等成土因素的自然演变,或经人为利用改变了原来土壤的发育方向,使之获得两种以上环境特征的土壤。古土壤是第四纪地层、冰期与间冰期、区域自然环境演变研究的重要标志,另外一些沉积矿藏也与古土壤的形成条件、分布及其成土作用密切相关。
古土壤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上选择浏览(共2个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