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大部分位于西兰岛东部,小部分位于阿迈厄岛北部,两者有大桥相连。东临厄勒(松德)海峡,与瑞典马尔默隔海相望,扼波罗的海航运要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中心区面积178.46平方千米,人口62.34万(2018)。城市面积292.5平方千米,人口132.06万(2018)。哥本哈根大都会圈面积1767.52平方千米,人口205.77万(2018)。地势平坦,海岸多由人工填筑。厄勒海峡经疏浚后,大型海轮通行无阻。冬季一般无严重冰冻。气候温和,1月平均气温-1℃,7月15℃,平均年降水量700毫米,季节分配均匀。900年至12世纪中叶为西兰岛东岸渔村,名哈文,意即“港口”。1167年阿布萨隆主教(Absalon,1128~1201)在岸外小岛上建起城堡,以抗御海盗侵袭,从此贸易和航运日渐发展,地位日渐重要。1254年获得自治地位,成为重要港口城市(哥本哈根意即“商人的港口”)。1443年被克里斯托弗三世(Kristofer av Bayern,1416~1448)选为首都及王室驻地。16世纪末,市区不断扩大,经填海造陆,市区与斯特兰德霍尔姆岛连成一片,西兰岛与阿迈厄岛之间的加尔维布特海峡也日趋狭窄。1658~1659年在与瑞典战争中城市破坏严重。1807年拿破仑战争时期,曾遭英国舰船炮轰而损失惨重。19世纪进入工业化时代,发展迅速。大哥本哈根地区工业生产值占全国1/3以上,产业包括制造船舶、机械、化工、数学仪器、钟表、钢琴、巧克力、制糖及酿造啤酒和烈性酒等。瓷器和精细手工银器制品长期以来在国际上享有盛名,食品、船舶、柴油机等产品也享有很高声誉。进入21世纪以来,当地金融和旅游业发展迅速,服务业占国内总产值和就业率的比重已远远超过制造业,经济增长率远高于丹麦其他地区。
哥本哈根基本上被花园和林荫大道所环绕。老城区位于加尔维布特海峡西侧,是商业、文化和行政管理中心,皇宫、议会、政府各部门及重要的文化设施和公共建筑物均集中于此。中部的市政厅广场为全市的中心,广场上耸立着高106米的市政厅塔楼,为全市最高的建筑之一。向东北有商业街通往原市中心国王新广场。著名建筑有17世纪所建托特宫(现为法国使馆)、建于1672年的卡洛增博格宫(现为皇家艺术学院,1754年成立)和皇家剧院(1874)。斯洛茨霍尔门岛上有建于1731~1745年间的原皇宫克里斯蒂安斯博格宫(1918年起为国会、最高法院和外交部所在地)以及博物馆、档案馆和皇家图书馆(藏书60万余册)。其他名胜有建于1874年的第谷植物园(内有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塑像)、阿马利恩博格宫、佩特里教堂、游乐园等。在海边建有世界闻名的美人鱼铜像(出自《安徒生童话》),常被当作该市的象征。新城区在老城区西、南、北三面,主要为住宅区。街道宽阔,建有众多的园林和豪华的别墅,与老城区之间由电气化铁路和多条公路连接。沿奈哈文运河排列有许多17世纪初至今的历史建筑,景色如画。许多帆船也给城市增添了历史的韵味。
高等学府有哥本哈根大学(1479)、丹麦科技大学(1829)、皇家音乐学院(1867)、哥本哈根工商管理学院(1917)。还有北欧最大的动物园以及植物园、国家博物馆、艺术画廊等。1996年被命名为欧洲文化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