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工艺与服装有着同样悠久的历史,经历了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过程。现代服装工艺的理论与实践已经自成体系,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人类早期的衣着基本上是半加工品或者是未加工品。旧石器时代后期,原始人发明了骨针,开始将兽皮、植物表皮和羽毛灯缝缀在一起,人类的衣着表现出了明显的加工和制作痕迹,这是人类服装工艺史上的重大进步。到原始社会末期,纺轮、原始织机的发明,出现了原始的纺织技术。开始剥取葛麻等纤维,用陶质或石质的纺轮加工,再用织机织成粗布,人工布料从此产生。与此同时,原始人也已经掌握了用矿物、植物等颜料进行染色的技术。开始主要是把植物的茎和叶揉搓成浆液进行涂绘,后发展到从树枝、树皮、树根等材料中提取颜料。由此可见,在原始社会末期,服装的面料、色彩、形态三大要素已经由最初在人类衣着中自然存在变为原始人自觉地在服装制作中应用了。
进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以后,服装工艺进一步发展,服装制作工具不断改进,在纺织、染色、裁剪、刺绣、绘图方面都达到了一定水平。直至18世纪末期,虽然制衣工具仍处于原始阶段,工艺方式也一直是手工操作,但各民族都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服装制作工艺,并取得了辉煌成就。19世纪初,随着欧洲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兴起,纺织工业迅速发展。从此服装制作从缓慢、烦琐的手工缝制时代走向机械化生产时代。
世界各国的服装工业机械化基本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这个时期,缝纫机制造业迅速发展。日本、美国等国家分别制造出数控工业缝纫机。至20世纪后期,用于服装制作各阶段工艺程序的加工工具已达几千种。同时,服装材料的品种也更加丰富,除天然纤维织物外,还出现了各种混纺、交织的织物。此外,印染技术不断进步,合成染料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推动了服装工艺向前发展。
由于服装工业机械化比纺织工业机械化晚,加上服装的生产工艺由若干个独立的工序连缀而成,规格不一,款式多变,所以,至今在世界范围内,服装工业仍处于劳动密集型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服装制作采用了一系列高新技术。人们将计算机技术运用于服装设计和制作中,如用计算机进行款式设计、人体测量、控制生产流水线、仿人工刺绣等。现今服装工业的生产技术水平有五大特点:设计裁剪电脑化、缝制设备专业化、熨烫黏合设备自动化、包装立体化、生产科学化。服装工艺进入了一个从设计到成衣高速化、自动化、高效率的新时代。
由于材料、款式的差别,成衣制造程序不尽相同,但是基本环节是一致的,主要包括服装生产准备、服装裁剪工艺、服装缝制工艺、服装装饰工艺、服装整理工艺、服装质量管理六大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