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物具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发行体制往往随社会整体制度和技术物质条件而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报刊实行的是邮发合一体制。1952年,中国建立了覆盖全国的计划发行体制,邮局是唯一报刊发行渠道,同时,全面推行报刊预订和计划发行制度,报纸的发行数量、范围等经核定后不能突破预订计划。改革开放后,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报刊改革邮发合一体制,引入商品和市场理念,恢复报刊社自办发行权,拓展个体与民营机构发行渠道,发展多样化的发行模式,形成了多样化、社会化的发行格局,提高了发行的时效性和服务性。2003年,中国颁布《外商投资图书、报纸、期刊分销企业管理办法》和《出版物市场管理规定》,允许外资进入中国报刊发行市场。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报刊的网络发行、平台发行、智能发行也获得了发展。
20世纪50年代,图书的发行体制有很强的政治性、指令性。20世纪50年代后,图书的发行体制形成新华书店独家经营、兼具管理和印刷、销售功能的发行体制。1982年中国图书发行体制推行“一主三多一少”改革,即建立以国营新华书店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多条流通渠道,多种购销形式,少流转环节的图书发行网。2003年中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实行,2009年文化体制深化改革实行,推动了国有出版发行机构资本运作、转企改制、加速发展,中国图书发行形成了各种产权实体书店和网络书店,图书版权和实物,以及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的融合发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