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渍化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地面蒸发作用使底层土和地下水中所含的盐分随着土壤毛细管水上升并积聚于表土。盐渍化现象主要发生于干旱少雨地区以及滨海地区。在不合理的耕作灌溉条件下,易溶盐类在表土积聚,也能引起土壤盐渍化,称为次生盐渍化。
盐渍化
盐分在土壤中积聚,形成盐渍化土壤或盐渍土的过程。又称盐碱化。
- 英文名称
- salinization
- 又称
- 盐碱化
- 所属学科
- 环境科学
国际上将土壤盐渍化过程分为现代积盐、残余积盐、碱化和脱碱化等过程。①现代积盐过程。指当前仍在进行的盐分积累过程。可进一步分为受海水浸渍影响、地下水影响、地下水和地面水双重影响、地面矿化径流影响的积盐过程。次生盐渍化的主要原因包括:自流灌溉引起浅层地下水位升高超过其临界深度,导致土体和地下水中的盐分向地表富积;土壤心底土存在盐分累积层,其盐分被灌溉下渗水流溶解活化而向地表累积;采用矿化地面水或地下水灌溉,而又无调控措施,致使盐分在土壤表层累积。此外,有些工矿企业排放的含盐废物和废水,作为环境污染源也能使局部地段的土壤发生次生盐渍化。②残余积盐过程。指土壤在地质历史时期发生过强烈的积盐作用,不参与现代成土过程,但过去积累下来的盐分大量残留在土壤中。残余积盐与气候和地形条件密切相关,既与成土过程产物和地质过程产物有别,也与表层残余积盐和底层残余积盐相区分。③碱化过程。指土壤溶液中钠离子进入土壤吸收性复合体的过程,与土壤脱盐化过程相伴发生。中国黄淮海平原利用低矿化和淡质碱性地下水进行灌溉,当其中含有残余碳酸钠而又没有采取预防措施时,就容易导致土壤发生次生碱化过程。在地下水参与现代成土过程的苏打盐渍区,草甸草原的超载过牧,也会加剧土壤次生碱化过程的发展。在草原和漠境草原干旱的生物气候条件下,由于地下水埋藏深而不参与现代成土过程,因而草原碱土和某些地带性土壤的碱化特征,似属残余性的。④脱碱化过程。指碱土表层的腐殖质扩散于碱液而被淋溶,矿质土粒的硅铝酸盐发生局部破坏,造成含有二氧化硅(SiO2)、氧化铝(Al2O3)、三氧化二铁(Fe2O3)和二氧化锰(MnO2)的碱性溶胶,而易于在土体中移动,结果造成表土层呈微酸性而原碱化层呈微碱性。
盐渍化的基本类型为苏打盐渍化、硫酸盐盐渍化、硫化物盐渍化、硝酸盐盐渍化和碱化。盐渍化程度的划分以植物的耐盐碱性程度和各种盐类对植物的毒害程度为依据。分级指标为:在半湿润、半干旱区,表土含盐量小于0.1%为非盐渍土,0.1%~0.2%为轻度盐化,0.2%~0.4%为中度盐化,0.4%~0.6%(或0.4%~1.0%)为强度盐化,大于0.6%(或1.0%)为盐土(依盐渍类型而有别);在干旱和漠境地区,表土含盐量小于0.2%为非盐渍土,0.2%~0.3%(或0.2%~0.4%)为轻度盐化,0.3(或0.4)%~0.5(或0.6)%为中度盐化,0.5(或0.6)%~1.0(或2.0)%为强度盐化,大于1.0(或2.0)%为盐土。土壤碱化度小于5%为非碱化土,5%~10%为轻度碱化,10%~15%(或10%~20%)为中度碱化,15%~25%(或20%~30%)为强度碱化,大于30%(或40%)为碱土。
盐渍化土壤与盐渍土的改良一般考虑流域治理与综合治理,并注重改土和治水相结合、排水与灌溉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改良途径涉及减小地面蒸发、降低地下水位和改良土壤理化性状;改良措施有水利工程改良、生物改良、农业改良和化学改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