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环境建设工程已退化的环境若能解除不利的人为干扰,经过一定时期的休养生息后是能够恢复的。但环境恢复是一种自然演替过程,演替速度一般较慢,恢复时间一般较长。许多地区人口增加和经济增长,无法减少对资源环境的需求,自然恢复的思路已经不切实际。此外,某些退化环境(如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在自然条件下是不可逆的过程,仅靠自然因素已经难以恢复。因此,需要通过人为作用,使退化环境不断提高生产力,又能维持相对稳定的生态平衡。在现代社会条件下,通过大规模的社会投入对退化环境进行整治甚至重建,既能迅速提高环境生产力以满足当地人民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又能维持相对稳定的生态平衡并进入良性生态循环,同时也对导致环境退化的经济和社会因素加以改造(见图),这种对退化环境及其退化因素的根本改造就是环境建设。环境建设是一种基于环境与发展思路的综合“社会工程”,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重要部分。在环境相对于原生状态并没有退化,但环境质量较差的地区,也需要通过社会投入来加速环境朝着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和改善人类生活质量的方向发展。
环境建设
依据生态学原理,遵循环境良性演化规律,主动通过社会投入加速环境恢复,或促使环境朝更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和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方向发展的过程。
- 英文名称
- environmental rehabilitation;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 所属学科
- 环境科学
环境建设必须遵循当地景观生态演变的规律,按照景观生态优化的原理,立足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害设防、定向地加速环境系统的良性演化过程;突破在自然过程中某些不可逆的关键环节,在宏观上配置合理的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在微观上提高环境的自然生产力,改善环境的生态服务功能,实现生态系统的稳定,缓解人地矛盾。环境建设的主要方面包括流域环境建设、农村环境建设、城镇环境建设、风景旅游区环境建设、退化土地的生态重建等。
为了搞好环境建设,必须进行环境设计。其原则包括:①生态经济原则。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环境建设的关系,按照生态学观点和生态经济原则,优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由于经济活动节律与环境变化节律不同步,要充分估计经济发展对环境影响的滞后作用,事前就应认识和防止不利的环境影响。②整体性原则。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资源的多样性和多用性、经济社会发展的多目标性和多层次性,要求环境建设从整体出发,建立多目标、多层次的体系。经济建设、资源开发、社会发展、环境保护都应从全局、综合、系统的观点和立场出发,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的关系。环境建设过程中必须把整体的、全局的利益放在首位,在此前提下,尽量保证合理的局部利益。③远近期结合原则。环境建设是出于可持续发展考虑的长期任务,但有可能与某些近期目标和利益发生矛盾。一方面因近期利益常常容易得到认同和重视,而长远利益则会被忽视,所以要特别强调长远利益。另一方面,若忽视所有的近期利益,那么也不能实现长远利益。环境建设要从战略和战术两个层面统一规划,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环境建设已纳入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从而保证环境建设的投资和管理,并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环境建设涉及自然、经济、社会等方面,具有高度的综合性,需要多学科、多部门协同配合,需要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