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产生原因,通常将环境效应分为自然环境效应和人为环境效应;按变化过程分为环境化学效应、环境物理效应及环境生物效应;按环境要素分为水环境效应、大气环境效应和土壤环境效应;按功能变化的影响分为人体健康效应、生态影响效应、经济社会效应及生存条件效应;按时间尺度分为瞬时效应、近期效应、长期效应及永久效应(不可逆转效应);按空间尺度分为局地效应、区域效应和全球效应等。环境效应往往是多种原因、多种性质、多种效果在不同时间或空间尺度产生的复合影响。就环境影响来看,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环境效应主要有:局地性环境污染造成的健康危害效应、区域性资源开发和社会发展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效应、人类活动干扰全球物质循环引发的全球环境变化效应等。
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和生活释放于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在有限的地域范围造成严重的水体、大气或土壤污染,再通过饮水、呼吸、饮食或其他途径,对人群健康或动植物生长造成严重危害。这类环境污染效应的空间尺度不是很大,在时间上可能是突发性的,也可能是较长期性的。但是在环境影响上可能是比较严重或严重的。例如,20世纪初期,日本因工业生产导致汞污染引发的水俣病、镉污染引起的痛痛病分布范围不大,但健康危害大,不易消除(见图)。
汞污染引起的胎儿性水俣病患者
人为活动造成较大范围的环境效应,影响大、问题复杂、类型多样、危害严重、持续时间长。主要表现在:①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改变了地表环境的基本结构和区域的自然环境条件。如露天开采矿石使采区的景观、生态遭受破坏,需要地形平整和生态修复;露天采矿和地下采矿都存在废石和尾矿的堆积问题,不仅占用农田、林地,而且还容易发生滑坡事故;在石油、天然气的开采过程中,地下流体的抽出和注入,改变了地下流体静水压力条件,引起地面沉降或诱发地震;矿石的洗选和冶炼过程往往造成有害物质的扩散。②快速城市化。集中大量消耗能源和城市建筑的热辐射及地面硬化,使城市气温高于周边地区,产生热岛效应;城市和工业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硫等形成酸沉降导致区域环境酸化,可增大土地侵蚀速率、降低土地的植物生长能力、危及水生生物等;城市汽车排出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在紫外线作用下产生的光化学烟雾效应;保障城市供水而大量抽提地下水导致松软地层下陷的地面沉降;城市下垫土层因可溶性盐或碱性物质积累而导致的地下水硬度升高;城市生活污水和生活固体垃圾都会污染环境。③水坝建设和引水工程等水利设施可能带来生态环境效应。例如,印度南部纳加尔朱纳萨加尔大坝建成后,水库和干渠的渗漏使地下水位升高几米,继而造成土壤碱度增大。又如,埃及阿斯旺大坝的建设获得了巨大的灌溉和发电效益,但同时使尼罗河下游三角洲土地肥力下降;入海水量减少,沿海沙丁鱼减产;下游地区血吸虫病出现。④农村工农业生产与生活。粮食大规模生产加剧对土地和水资源的需求,土壤退化导致粮食减产;过量施用氮肥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农药、重金属暴露增加健康风险;集约化养殖加剧了畜禽粪便处理的压力,大量使用抗生素会增加抗药性,动物疾病增加,影响人体健康;不规范的工矿业生产排放的多种有害物质以及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会污染环境。
人为活动对全球物质循环产生了重要影响,引发全球性的环境效应。受关注的全球环境变化效应主要有:全球气候变暖、平流层臭氧耗竭、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水循环变化和水资源短缺、环境变化与健康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