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学 . 化学 . 〔综论〕 . 〔化学家〕

科顿,F.A.

/Frank Albert Cotton/
条目作者应礼文

应礼文

最后更新 2023-04-08
浏览 114
最后更新 2023-04-08
浏览 114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1930-04-09~2007-02-20)

美国无机化学家。

英文名称
Frank Albert Cotton
国籍
美国
出生日期
1930-04-09
去世日期
2007-02-20
出生地点
宾夕法尼亚州费城
去世地点
得克萨斯州

生于宾夕法尼亚州费城,卒于得克萨斯州。1951年获美国坦普尔大学学士学位,1955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61年任哈佛大学教授,1961~1971年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1972年后任美国得克萨斯州农业与机械大学化学系教授,分子结构和化学键实验室主任。1961年和1967年先后当选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和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2002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主要贡献是于1964年提出金属原子间可共用4个电子对,发现了几百个含有这种键的化合物,证明金属–金属键比金属–配体键在决定过渡金属簇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上更为重要,由此揭示了一大类新的化合物——金属原子簇化合物。1969年他获得了分辨率为2.2×10-10米的核酸酶图,解析出蛋白质–葡萄球菌核酸酶的结构,为利用定位诱变法开展酶催化机理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科顿于1962年获美国化学会金奖,1974年获伦敦化学会100周年奖章。著有《高等无机化学》《群论在化学中的应用》等,发表论文750余篇。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