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上西里西亚,卒于尼斯。出身于一个信奉天主教的古老贵族世家。1805~1807年在哈勒大学攻读哲学和法律。在海德堡结识了C.布伦塔诺、L.A.von阿尔尼姆、J.von格勒斯等浪漫派代表人物,并开始发表诗歌。1810年在维也纳结识F.von施莱格尔。1813年解放战争开始,参加吕楚自由军团任军官。1816年在普鲁士政府部门供职。1813年开始因信奉天主教常受排挤,1844年被迫辞去公职,成为自由作家。
他是德语文学最杰出的抒情诗人之一,也是浪漫派作家中最善于吟咏大自然的诗人,为后期浪漫派的代表作家。他对近代机器文明中的新的价值观念感到厌恶,向往旧日单纯、质朴的生活,渴望返回自然。
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色,富有民歌特色,形式朴实,语言明快,色彩与音响和谐交融,但又浸透一种神秘的预感和不可言状的渴望,如《林中孤寂》《森林的魅力》《废墟上的月色》等。对后世诗人如T.施托姆、D.von李利恩克龙、H.黑塞等有很大影响,也极大地影响了一般读者对德国浪漫派的了解。
长篇小说《预感和现实》(1815)是以J.W.von歌德的《威廉·迈斯特》为摹本写的发展小说,在艺术上不很成功,主要表明作者反对民族侵略,以模糊不清的中世纪的理想来解决现实矛盾的思想。中篇小说《一个无用人的生涯》(又译《废物传》)(1826)是艾兴多尔夫最成功的叙事作品,写一个不愿从事“正当”职业,整天演奏音乐,“游手好闲”的农家少年,被内心一种强烈的冲动所驱使,不顾一切地要到远方去游历和冒险,表现了浪漫派文学中的一个重大主题:对神秘远方的无限向往。这个“无用人”经历了一些近似荒唐的冒险,最后化险为夷,得到意外的幸运的结局。作者所说的“无用”,是与启蒙主义的片面强调知性及市民阶层对于功利主义的崇拜进行对抗,用“懒散”来对抗功利,为感情及人性争取生存权,因而意义深远。但是小说的结尾让主人公重返现实,标志作者已经开始背离浪漫派,文学中的浪漫运动已经接近尾声。作品中有大量的风景描写和优美的诗歌。中篇小说《迪兰德宫》(1837)以法国大革命为题,批判革命党人对贵族的过激行动,不赞同红色恐怖运动。
还写过剧本,如《迈耶贝特的兴亡史》(1828)、《求婚者》(1833)。晚年写有一些学术著作,重要的有《十八世纪德国长篇小说与基督教的关系》(1851)、《戏剧史》(1854)、《德国文学史》(1857)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