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4年写成并于同年在莱比锡出版;1787年出版修订本。1886年由J.马塞奈特改编成歌剧上演。
主人公维特是个富裕的市民的儿子,擅长艺术,爱好自然,喜欢和乡村的孩子们游玩。在一次舞会上,他与美丽而聪颖的法官女儿夏洛蒂相遇,彼此流露了热烈的爱慕之情。从此这个姑娘使他朝思暮想、神魂颠倒。可惜她已经与一位叫阿尔伯特的男青年订了婚。不久,阿尔伯特回来了,这使维特烦恼不堪,他勉强压抑住自己的感情,决心永远离开这位情人。根据母亲的意志,维特勉强接受了公使秘书的工作,但总觉无法施展他的才能。而那种“市民关系”的庸俗陈腐更使他不堪忍受。只是认识了既有身份又具远见卓识的C伯爵和在僵化生活中保持了天性的B小姐方才给他带来了一些慰藉。但在C伯爵家的一次宴会上,他受到趾高气扬的达官贵人们的奚落,让周围的仇嫉他的人们大觉欣喜。他气愤已极,几乎举刀自杀。他想从军,未能如愿,深感在鄙俗的社会里,一个地位卑下的人,纵有才华亦难寻出路。出于感情驱使,他又回到夏洛蒂那里,想从中获得些许慰藉。但她已同阿尔伯特结婚。夏洛蒂内心虽仍倾慕于维特,为了履行婚姻义务,不得不疏远他。但这位心志高远、多愁善感的青年却生性软弱,他万念俱灰,向夏洛蒂借了阿尔伯特的手枪,在自己的房间里结束了生命。
作品结尾的这一声枪响,是向当时鄙陋的德国社会及其封建统治势力发出的强烈抗议,迅即引起全国乃至欧洲的广泛反响。20世纪20年代初,郭沫若首先将这部作品译成中文出版,在中国引起强烈共鸣,一度亦如当年德国那样出现“维特热”,对五四运动后正在兴起的反封建思潮起了推动作用。80年代以来,又有多种中译本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