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罗马,卒于奥地利维也纳。家境清贫,从小被诗人G.V.格拉菲纳收养。格拉菲纳是阿卡迪亚诗社的创始人之一。他悉心地培养彼特罗,并为他改了一个希腊化的姓氏“梅塔斯塔齐奥”。在格拉菲纳的指点下,梅塔斯塔齐奥潜心研读古代经典,学习写诗技法。他天赋极高,从10岁起就在罗马和那波利的上流社会沙龙里即兴献诗。1718年加入阿卡迪亚诗社,出版第一部诗集。后来他结识了著名歌唱家M.波喜雷利和作曲家N.A.波尔波拉,学习音乐,从写田园诗、悲剧改为写音乐剧剧本。
在梅塔斯塔齐奥生活的时代,音乐剧是一种大众化的民间艺术,一部分阿卡迪亚诗人对此不屑一顾,认为是缺乏诗意的大杂烩。梅塔斯塔齐奥对音乐剧不抱偏见,认为音乐剧起源于希腊的古典悲剧,可以比悲剧更自由,结局可以变成喜剧式的,地点、时间、情节可以改动。他用自己擅长的诗体写剧本,集叙事与抒情为一体。他写的第一部音乐剧《被抛弃的狄多》(1726)就引起轰动。剧本选取维吉尔的史诗《埃涅阿斯纪》中的部分情节,描写特洛伊英雄埃涅阿斯与迦太基女王狄多的爱情悲剧,突出英雄舍弃美人为国效力的神圣使命感,心理描写细腻生动。接着又写了《西洛埃》(1726)、《卡图在乌提卡》(1728)。1730年他被聘为奥地利宫廷诗人,从此移居维也纳,直至逝世。他在维也纳的前10年中写出一系列精品之作:《奥林匹亚德》(1733)将庄重深沉的古希腊悲剧赋予田园剧的轻松明快风格;《蒂托的仁慈》(1734)通过描写理性与感情的冲突,歌颂忠于职责的崇高英雄主义行为,成功地借鉴了法国古典主义大师P.高乃依、J.拉辛的悲剧题材;《忒米斯托克勒》(1736)叙述希腊英雄忒米斯托克勒在波斯的流亡生涯,赞扬爱国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品格。梅塔斯塔齐奥的音乐剧借用古典悲剧的题材,内容庄重并充满英雄气概,但他善于用贵族趣味淡化剧中惨烈的情节,增加甜蜜的爱情、田园生活等柔美的成分,尤其着力刻画人物的心理变化层次,使之更加具有抒情性、更加生活化、更具观赏性,从而更易于为观众接受。梅塔斯塔齐奥还以中国元曲《赵氏孤儿》为蓝本,改编成《中国英雄》(1752),其中的异国情调十分吸引人,成为流传很广的剧目。他在晚年写了一部童话传奇剧《鲁杰罗》(1771),故事情节曲折离奇。他还写过大量抒情诗和歌词,但其成就不如剧本。
梅塔斯塔齐奥成功地改造了17世纪只重音乐不重剧情的音乐剧,提高了音乐剧的质量,使之成为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文学剧本,使音乐剧得到繁荣,促进了18世纪欧洲正歌剧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