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效应最早于1924年提出,指木本植物顶端分生组织的老化,又称阶段转变、个体发育老化。
木本植物无性繁殖能力随个体发育老化而下降。多数针叶树种及毛白杨、银杏、榛子、合欢等多种阔叶树种,在进行无性繁殖时均受到成熟效应的影响。以华北落叶松的扦插试验为例,取1~4年生原株作插穗时,插条生根率可达95%左右;取5~10年生原株作插穗时,插条生根率为60%以上;取11~20年生原株作插穗时,插条生根率在40%以下;取44年生原株作插穗时,插条生根率下降至12%。同时,每一繁殖株的根系数也由11根逐步下降至2.5根。
年龄效应、位置效应及病毒侵染等因素是导致无性繁殖材料退化的主要非遗传因素。由于繁殖材料都是从一定年龄、一定部位上采集的,因此年龄效应与位置效应总是相伴发生的,在树木无性繁殖中表现为综合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