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施蒂里亚州米尔茨楚施拉克。父亲是化学家。母亲出生于信奉天主教的大资产阶级家庭。从小在母亲的严格管束下学习音乐,后来在维也纳大学学习戏剧和艺术史。期间因患幽闭症休学1年,在这段时间里涉猎了大量文学作品,并接触到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各种哲学思想,为其后来的文学创作创造了有利条件。20世纪60年代末积极投身大学生反权威运动,参与奥地利青年作家反对传统、致力于文学语言革命的系列活动。1974年加入奥地利共产党,1991年退出。这些经历决定了她坚定地反对一切形式的权威的叛逆立场,创作也始终贯穿了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耶利内克,E.
(1946-10-20~ )
奥地利作家、剧作家。
- 原语种名称
- Elfriede Jelinek
- 国籍
- 奥地利
- 出生日期
- 1946-10-20
- 出生地点
- 施蒂里亚州米尔茨楚施拉克
- 代表作品
- 《死者的孩子》《娜拉出走后或社会中坚》
耶利内克的作品贯穿着一个主题,即揭露现代社会对人的摧残,使人异化,说不出能表达自己思想的语言,成为受规范模式操纵控制的、失去个性的类型人。特别是揭露在男权统治的现实中女性的从属依附地位,性爱变成了受虐、暴力和伤害,致使人性变态,扭曲到了极端荒谬地步的可怕情景。
耶利内克运用语言弹奏“文字音乐”,打破传统的叙述方式和表演方式,结构上采用电影蒙太奇、拼贴、装配、“戏中戏”等现代文学手段,语言上继承奥地利注重语言实验的传统,运用比喻、换喻、象征、联想、字母拼写和重音相近词的代换等手段,对语言材料进行解构、间离,援引前人的文本加以重新拼接、综合和滑稽模仿。由于她有很高的音乐素养,其小说和戏剧具有音乐般的韵律,像一条各种声音汇集到一起的音乐之河。这些艺术上的独特成就使她在德语文学界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同时也给读者的阅读和理解带来了一定困难。耶利内克获得过包括海涅奖、伯尔奖、维也纳功勋奖等多种奖项。1998年获得德语文学的最高奖——毕希纳文学奖。2004年成为全世界第10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作家。
1967年开始诗歌创作,其诗歌以性和官能感受以及两性之间的陌生感为表现主题。出版诗集《丽莎的影子》和《结局》等。
20世纪70年代后转向小说写作,先后发表了《我们是诱饵,宝贝儿》(1970)、《米歇尔——幼稚社会的青年读物》(1972)、《追逐爱的女人们》(1975)、《被拒之门外者》(又译《美好的时光》,1980)、《女钢琴师》(又译《钢琴教师》,1983)、《欲》(1989)等作品。早期作品多把批判的锋芒指向奥地利社会机体上的某种弊病,后来逐渐发展到对整个奥地利的历史和现实加以剖析和拷问,也因此招致更多的非议和责难。《死者的孩子》(1995)揭露奥地利的右翼保守势力否认与法西斯主义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历史,指出奥地利是建立在谎言之上的死亡的国度。1999年发表长篇小说《贪婪》。
除了小说之外,她还是奥地利当代最重要的剧作家之一。第一部剧作《娜拉出走后或社会中坚》(1977)借用H.易卜生的素材,从《玩偶之家》一剧的结尾出走开始,表现了女性寻求解放幻想的破灭。《城堡戏剧》(1982)因为对奥地利历史和保守势力的批判招致了激烈的批评。还发表了《疾病和现代妇女》(1992)、《云、家园》(1990)、《陶腾瑙贝格》(1991)、《插杆、条杆和施坦格尔》(1996)、《体育剧》(1998)、灾难剧《在阿尔卑斯山上》(2002)和写女性命运的系列“公证剧”《死亡与少女》等。其剧作与传统的戏剧不同,多为一个人的独白或者几个人物的对话,几乎没有情节和动作,有的更近乎散文。通过人物的对话或独白,表达了她对各种社会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