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学 . 天文学 . 空间天文学 . 红外天文学 . 红外天文卫星

红外空间天文台

/Infrared Space Observatory; ISO/
条目作者张博

张博

最后更新 2022-12-23
浏览 156
最后更新 2022-12-23
浏览 156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欧洲空间局的红外天文卫星,是在红外天文卫星IRAS成功的基础上研发、用于在2.5~240微米波段进行观测的红外空间观测平台,也是第一颗可以针对特定天体开展详细研究红外卫星。简称ISO。

英文名称
Infrared Space Observatory; ISO
简称
ISO
所属学科
天文学

红外空间天文台(见图)于1995年11月16日发射升空,1998年4月8日因液氦制冷剂耗尽而停止大部分科学观测,同年5月16日被关闭。ISO的轨道是远地点高度约7万千米、周期约24小时的高偏心率椭圆轨道,其中3/4以上的轨道周期远离地球,这样可以尽最大可能地避免地球的热辐射对观测产生影响。

红外空间天文台艺术图红外空间天文台艺术图

红外空间天文台的主反射镜口径60厘米,配备有用于成像、覆盖2.5~17微米波段的ISO红外照相机(ISOCAM),用于测光、覆盖2.5~240微米超宽波段的ISO光子偏振计(ISOPHOT),以及分别覆盖2.4~45微米和45~196.8微米波段的短波分光仪(SWS)和长波分光仪(LWS),它们分别用于不同特征温度天体的红外光谱观测。除了SWS,所有仪器都需要2~4K的温度才能正常工作,所以ISO采用超流体液氦作为制冷剂,因此液氦的消耗速度也就决定了卫星的使用寿命。

在三年半的工作时间内,红外空间天文台开展了大约3万次观测,其间瞄准了近至太阳系成员、远至河外星系的各类天体,并借助红外光对尘埃透明的优势,研究了银心以及一系列暗星云的结构。红外空间天文台辨认了一批褐矮星的存在,确认了红巨星作为星际尘埃来源的身份,考察了原行星盘的结构,并借助红外辐射确定出在河外星系一些尘埃含量并不算太高的区域中,恒星形成速率仍然比单凭可见光的推断高很多。可以说,红外空间天文台的成功全面推进了红外天文学的发展。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