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
首页 . 理学 . 世界地理 . 四大洋 . 太平洋

太平洋

/Pacific Ocean/
条目作者苏志清

苏志清

最后更新 2024-11-22
浏览 1556
最后更新 2024-11-22
浏览 1556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世界上最大、最深,边缘海和岛屿最多的一个大洋。

英文名称
Pacific Ocean
总面积
17868万平方千米
最大深度
11034米
最大岛屿
新几内亚岛
生物资源
硅藻、磷虾、龙梭鱼、鲑科鱼类、海豹等
矿产资源
海底石油、金、铂、金刚石、金红石、锆石、钛铁矿等
主要港口
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釜山、大连等

位于亚洲、大洋洲、美洲和南极洲之间。北端以白令海峡与北冰洋相连;南抵南极洲;东南以南美洲南端合恩角(西经67°16′)至南极半岛(西经61°12′)的连线同大西洋分界;西南边与印度洋的分界线,一般认为是下面这样一条假想线:始于马六甲海峡北端,沿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努沙登加拉群岛南岸,到新几内亚岛(伊里安岛)南岸的布季,越过托雷斯海峡与澳大利亚的约克角的相连,从澳大利亚东岸到塔斯马尼亚东南角直至南极大陆的经线(东经146°51′)。总面积为17868万平方千米,平均深度为3957米,最大深度为11034米(位于马里亚纳海沟中),体积为7.071亿立方千米,均居各大洋之首。

太平洋拥有大小岛屿万余个,总面积为440多万平方千米。其中的新几内亚岛是太平洋中最大的岛屿,仅次于格陵兰岛,居世界第二。流入的河流有美洲的育空河、哥伦比亚河和科罗拉多河以及亚洲的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和湄公河等。

太平洋东西海岸类型明显不同:东海岸的山脉走向与海岸平行,岸线平直陡峭,大陆架狭窄;而西海岸自北向南分布着一系列的岛弧,岛屿错列,岸线曲折,陆架宽广。

根据洋底地形与地质构造上的特点,可将太平洋分为东区、中区和西区三部分。

指皇帝海岭、夏威夷海岭莱恩海岭土阿莫土海岭以东的地区。明显的构造特征是东太平洋海隆和纬向断裂带。东太平洋海隆始于南纬60°、西经60°处,向西至西经130°附近转向北,大致平行于美洲海岸向北延伸,直至阿拉斯加湾,长达1.5万千米,高2~3千米,宽约2000~4000千米,约占太平洋总面积的1/3。海隆以东伸展着次一级的海岭,如智利海岭、纳斯卡海岭、加拉帕戈斯海岭等。东区还发育着另一种构造活动带——纬向断裂带,长达数千千米,宽约100~200千米,两旁垂直高差达数百乃至数千米,并有现代火山活动。主要的断裂带自北向南有:门多西诺、先峰、默里、莫洛凯、克拉里恩、克利珀顿、加拉帕戈斯等。

从皇帝海岭、夏威夷海岭、莱恩海岭和土阿莫土海岭向西,到千岛、日本、马里亚纳海沟、汤加海沟克马德克海沟这条连线为止。这里是太平洋盆地中较古老而稳定的地区。在沉陷的盆地上发育着一系列西北—东南向的火山山脉。其中主要有夏威夷海岭、莱恩海岭和土阿莫土海岭。连成一条纵贯太平洋南北的海底山脉。海底山脉把太平洋海盆分割成若干次一级的深海盆地,以皇帝海岭和夏威夷海岭为界,以东是东北太平洋海盆(属东区),水深为4000~6000米,最大深度为7168米;以西是西北太平洋海盆,平均水深为5700米,最大深度为6229米。中太平洋海山、莱恩群岛马绍尔群岛之间为中太平洋海盆,水深一般为5000~5500米,最大水深为6370米。中太平洋海盆以南,太平洋-南极海岭以北为西南太平洋海盆,其水深在4500~6000米,最大水深为8581米。

指完整的海沟—岛弧—边缘海地带。海沟和岛弧是成对出现的,岛弧一般平行地分布于海沟靠陆地一侧。世界大洋中水深大于6000米的深海沟有20条分布在太平洋的边缘。著名的海沟有:千岛海沟日本海沟、伊豆-小笠原海沟、马里亚纳海沟、帕劳海沟、琉球海沟菲律宾海沟、新赫布里底海沟、汤加海沟、克马德克海沟、阿留申海沟、秘鲁–智利海沟等。

太平洋地形图太平洋地形图

按照板块构造理论,大洋地壳是在大洋中脊处诞生,在海沟地带消亡。东太平洋海隆不断扩张,是生成新洋壳的地方,因而隆顶有频繁的地震、火山和热液出现,为高热流地带。沉积物的年代不早于晚白垩世。沉积物厚度不超过数十米;海沟是大洋地壳消亡的地带,也是地球表面最活动的地质构造带,多地震和火山。全球约85%的活火山和约80%的地震集中在太平洋地区。太平洋东岸的美洲科迪勒拉山系和太平洋西缘的花彩状群岛是世界上火山活动最剧烈的地带,活火山多达370多座,有“太平洋火环”之称,地震频繁。

太平洋洋盆中沉积物按其组成可分为褐黏土、生源沉积物、浊流沉积物、海底火山沉积物等,其中生源沉积物及褐黏土几乎占据整个大洋盆地。但是,南、北太平洋中的褐黏土组成不相同。北太平洋中的褐黏土富集陆源矿物石英、云母和伊利石等。南太平洋的褐黏土含有丰富的自生矿物钙十字沸石和蒙脱石,是由火山物质经海水溶解而成。

  生源沉积物中含有大量硅质和钙质的生物残骸,分别称硅质和钙质软泥。硅质软泥中大部分是硅藻壳和放射虫的骨骼组成。硅藻软泥分布在南、北半球的高纬度海区,而放射虫软泥只分布在赤道附近的狭长地带。钙质软泥主要分布在北纬9°南、4500米以浅的洋底上。在4500米以深,由于碳酸钙的溶解度加大,致使下沉的钙质介壳溶解殆尽。钙质软泥中所含的生物壳体主要是有孔虫、翼足虫和颗石藻。翼足虫仅散布在斐济群岛附近和澳大利亚以东的海区。颗石藻只分布在赤道附近。

在北半球的夏季,无风带位于赤道以北5°~10°,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在这里辐合上升,风力微弱。气候炎热,气温在26℃以上,最高温度出现在菲律宾以东的洋面,5~9月份气温可到29℃以上。由于这里的水温高于气温,空气对流旺盛,年降水量可达1000~2000毫米,东部巴拿马湾附近高达3000毫米。

在南、北纬30°~35°,常年为太平洋高压控制。由于气流下沉,绝热增温,风力弱,故称静风区。气候干燥,天空晴朗,雨量稀少;南太平洋高压带比较稳定,北太平洋高压带的位置随季节变化较大,夏季可向西北延伸至北纬40°,冬季后退至北纬20°附近。

  在副热带高压带下沉的气流,向赤道方向运动,在地球偏转力的作用下,形成东北(北半球)和东南(南半球)信风。信风的风力、风向都较稳定,属性干燥。因此,在信风带内蒸发强烈,降水量小。在信风带西部,由于受欧亚大陆上气压系统的影响,信风场遭到破坏,这里盛行偏北和偏南季风。在太平洋西部,在南北半球的5°~25°常有热带气旋发生。

约位于副热带高压带与南、北纬60°之间。由于盛行西南(北半球)和西北(南半球)风而得名。在南太平洋的西风带内,风向稳定,风力强大,常有18米/秒以上的大风,故有“咆哮西风带”之称。北太平洋西风带的情况有所不同。冬季,太平洋西部盛行干燥寒冷的西北风,而东部则盛行西南风。因此,大洋西部较东部寒冷。

在西风带内,温度随纬度的增加迅速下降。在北半球的冬季,北纬60°附近平均气温约−10℃,南纬60°附近约5℃;而在北半球夏季时,北纬60°附近的平均气温可达8~10℃;南纬60°附近约为0℃。阿留申低压所控制的范围内,雨雪很多,为北太平洋上的最大降水区;而南纬45°~50°也为云和降水的高值区。西风带也是太平洋上的多雾地区。

极地下沉的气流受科氏力作用,在南极大陆边缘形成偏东风。称为极地东风带。这里全年都是冰天雪地,除夏季少数几天外,温度都在零度以下。

在信风和西风的作用下,在南、北太平洋洋面上形成一个以南北副热带为中心的环流。北太平洋的环流是由北赤道流、黑潮、北太平洋流和加利福尼亚流构成的顺时针循环;南太平洋的环流由南赤道流、东澳大利亚海流、西风漂流和秘鲁海流组成的逆时针循环。在两个环流之间是向东流的赤道逆流。

在北太平洋的亚北极海区,还有由阿拉斯加海流、亲潮和北太平洋流构成的逆时针环流;但南太平洋的亚南极海区因无大陆阻挡,只有环绕南极大陆的南极绕极环流。绕极流靠近南极大陆部分,出现向西流动的极地东风漂流。

太平洋赤道流系是由东南和东北信风引起的自东向西的海流。在北半球夏季(8月份)时,北赤道流位于北纬10°~20°之间,南赤道流位于北纬3°~4°和南纬20°之间,赤道逆流位于北纬3°~4°和10°;冬季其边界略向南移动。北赤道流的平均流速为20~30厘米/秒,平均流量为45×106米³/秒;南赤道流8月份的平均流速为50~60厘米/秒,流量为50×106米³/秒。

太平洋赤道逆流位于南北赤道流之间。北赤道逆流西起菲律宾外海,东至巴拿马湾,横贯太平洋,长达1.5万千米,宽约300~700千米,平均流速为40厘米/秒,平均流量为45×106米³/秒,最大流速为150厘米/秒,是世界大洋中最强大的赤道逆流。南赤道逆流起源于所罗门群岛附近的海面上,向东可达秘鲁外海,几乎与北赤道逆流对称分布,海流西强东弱,最大流速约为10厘米/秒。

  赤道流系属于表层流系,厚度约为100~300米,在赤道附近最浅,向副热带地区增厚,其下有强大的温跃层,将温暖的表层水与其下的冷水分开,跃层以下的流速大大减弱。

  在赤道区的南赤道流下面发现一支次表层流——赤道潜流。太平洋赤道潜流又称克伦维尔海流。位于南、北纬2°之间,核心位置通常位于温跃层之上,最大厚度约为200米,宽约300千米,像一条很薄的带子从菲律宾外海向东直至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附近,全长约1.4万千米。海流的核心深度随温跃层一起从西端向东上升,在西经140°处约为100米深,到西经100°处只有40米深。核心的最大流速为100~150厘米/秒,流量约为40×106米³/秒,在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附近减少为3×106米³/秒。

南北赤道流到达大洋西部后,一部分汇入赤道逆流,大部分转向高纬一侧,沿着大陆的边缘,在狭窄的地带内以更大的速度向极地流动。分别形成了黑潮和东澳大利亚海流。成为太平洋西部边界流。

  黑潮是由北赤道流在吕宋岛以东转变而成。流经东海,主干则从吐噶喇海峡再进入太平洋,并沿着日本群岛向东北流,成为北太平洋中最强大的海流。

  东澳大利亚海流是南赤道流进入珊瑚海后形成的。它沿着澳大利亚大陆架的边缘向南流。在南纬25°附近,流幅变窄,厚度加大,由于来自东北边的热带水不断加入,其势力加强,形成较强的海流。在南纬33°~34°,海流转向东北,横渡塔斯曼海,形成一支向北的逆流。与此同时还分裂出一系列直径约为250千米的反气旋涡旋,以5厘米/秒的速度向南进入塔斯曼海。东澳大利亚海流在拜伦角外流速最大,12月份至次年4月份平均流速为50厘米/秒,其他季节在30厘米/秒左右,流量为(12~43)×106米³/秒。

是由盛行西风所维持的海流,分别构成了南、北副热带环流的南缘和北缘,北太平洋的西风漂流又称为北太平洋海流;南太平洋的西风漂流是南极绕极流的表层部分,从海面扩展到海底,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流。北太平洋海流在接近美洲海岸时分成两支:南支形成加利福尼亚海流,北支转变为阿拉斯加海流。

西风漂流的一部分沿着南、北美洲海岸向赤道方向运动,形成大洋东部的海流,即北太平洋的加利福尼亚海流和南太平洋的秘鲁海流,构成副热带环流的东翼,至此完成了环流的闭合循环。与西部边界流相比,太平洋东部边界流的特征是:流幅宽(约为1000千米)、深度浅(小于500米)、流速小(平均流速小于25厘米/秒),流量低[(10~25)×106米³/秒];海水来自中纬度海区,温度低;沿岸地区出现上升流现象,海水中营养盐丰富、生物产量高;在赤道信风带减弱西风加强时,赤道暖水越过南纬5°向南可到达秘鲁沿岸附近,这使许多不适应这种环境的鱼类大量逃走或死亡,造成秘鲁渔业严重减产。同时,伴有大雨洪水泛滥,给这个通常干旱的地区带来了灾难。当地居民把这种暖水入侵所引起的现象称之为厄尔尼诺。

太平洋表层水以下的水团,基本结构与各大洋相同,可分为上层水、中层水、深层水和底层水。

可分为中央水、赤道水和亚极地水三种类型。中央水在副热带辐聚带下沉形成,下沉到表层以下200~300米的深度上,向赤道方向散布。北太平洋中央水的盐度为35.0,南太平洋的为36.0。南、北中央水团之间为赤道水团。其范围在大洋东部从北纬20°到南纬18°之间,向西逐渐变窄,盐度值为34.60~35.15。中央水团的高纬一侧为亚极地水。亚南极水由分布在副热带辐聚带和南极辐聚带之间的海水混合形成,盐度值为34.20~34.40。大量的亚南极水沿着南美洲的西海岸北上,其影响可达赤道海区。亚北极水位于北纬45°以北,由亲潮水与黑潮水混合形成,盐度为33.0左右,海水由西向东运动,在美洲大陆西岸转向南,在北纬23°附近与赤道水相遇。赤道水和表层水之间有一强大的跃层,限制了海水的垂直交换。

位于太平洋上层水团之下,具有盐度最小值的特征,海水在中纬度海面下沉并向赤道方向扩展为两个低盐水舌。南极中层水在南极辐聚带下沉形成,在源地处其温度值约2.2℃,盐度值约34.0,下沉到800~1000米的深度上向北流动,可达南纬10°附近,同时由于与其上下的水团混合,盐度值增大。北极中层水的势力与南极中层水的势力相当,可到达北纬15°附近。

在南极辐聚带以北,从2000米到海底的这一水层。温度为1~3℃,盐度为34.65~34.75,且盐度值随深度略有增加或者不变。这一特征是由于太平洋的深层水和底层水主要是来自大西洋造成的。高盐的大西洋深层水和南极底层水沿汤加-克马德克海脊的东侧进入太平洋,经萨摩亚群岛附近的水道(水深4500~5000米)进入北太平洋。在2000~3000米的深度上,有北太平洋水沿着西部边界向南流,通过南纬28°断面上向北的流量约为20×106米³/秒,向南的流量约为3×106米³/秒。而在西萨摩亚群岛附近的水道中观测到,大约在3800米以下海水向北流,800米以上海水则向南运动。

太平洋表面水温分布随着纬度的增加而降低,最高值发生在赤道地区。特别是在西部,平均温度为27~29℃,因此称为赤道暖池区。北半球冬季时,两个半球的0℃等温线分别位于北纬55°和南纬66°~67°附近;北半球夏季时,分别位于北纬65°~68°和南纬60°~62°。在热带和副热带海区,大洋西部的水温高于东部;在北半球的中纬度海区,西部的水温比东部低,这主要是由于东西两边的洋流性质不同以及季风和上升流的影响。

  太平洋的年平均表面水温为19℃,较大西洋高2℃,是世界上最温暖的大洋。这主要是太平洋的热带和副热带区域最广,以及白令海峡限制了北冰洋冷水的流入所致。

  表层以下,在热带和副热带海区,大约在0~100米的水层之内为一均匀层,向下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迅速下降,这一温度垂直梯度很大的水层,称为温度正跃层。温跃层之下,温度随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少,从2000米到洋底,温度几乎呈均匀状态;从副热带向极地,温度随深度增加缓慢地下降;在极地海区,从海面到海底,温度差不大。

面盐度从赤道向两极呈马鞍形分布。赤道附近地区,表层海水被淡化,出现低盐区,盐度值为34.5左右。南、北副热带海区,蒸发作用使表面海水的盐度增加,这里成为南、北太平洋盐度值最高的区域,北太平洋的盐度值达35.0,南太平洋达36.0。从副热带向两极地区盐度值又减少。受融冰和结冰的影响,最低的盐度值发生在高纬度海区中,在北半球盐度值减小到33.0以下,南半球减小到33.5左右。在太平洋的边缘区域,受江河淡水的影响,盐度值也降低。表层以下盐度的垂直分布,取决于水团的配置,在不同的纬度带内有不同的盐度垂直结构。

受盛行风影响,有明显的纬度区带性和季节性。冬季是北太平洋海浪最强的季节,在北纬40°附近的洋面上,大涌(≥6级,波高>4米)出现的最大频率可达50%以上。向赤道方向减弱,在北纬15°以南,大浪少见,大涌出现率为5%左右。浪向:在北纬20°~25°以北,多为西和西北向,以南多为东北向。夏季,海浪大为减弱,除菲律宾群岛东北的局部洋面上,大涌出现率可达10%以上外,其余洋面约在5%以下,浪向:北纬45°以北,偏西或西南向较多;北纬45°以南,浪向较乱。

  南纬40°~50°的洋面上,常年为大浪区。大涌出现率为30%~40%,向北逐渐减弱,赤道附近在5%以下。浪向:赤道至南纬20°的洋面上,多为东或东南向;从南纬25°向南,西南向居多。

半日潮的主要分潮(M2)共有6个无潮点,其位置从南而北,分别位于圣弗朗西斯科(旧金山)西面、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西面、圣诞岛东南、所罗门群岛附近、复活节岛和新西兰东北。在这些点附近,振幅最小,而在阿拉斯加湾沿岸、南美洲南端沿岸和日本南面海域等处,振幅最大。全日潮的主要分潮(K1)的无潮点共有4个,分别位于北纬25°、东经175°,南纬5°、西经170°,南纬10°、西经140°和南纬45°、西经160°附近。K1分潮的最大振幅发生在加拿大以西海域。

  太平洋中各处的潮汐类型也不相同。在赤道与南纬40°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大洋中部的岛屿、巴拿马湾、阿拉斯加半岛、东海和澳大利亚东海岸为正规的半日潮;阿留申群岛东南、新几内亚(伊里安岛)东北岸、加罗林群岛等地为正规的日潮;其余地区都为混合潮。特别应当指出塔希提岛的潮汐现象,那里高潮几乎都发生在每天的午夜和中午,而低潮都发生在早晚六时,有“太阳潮”之称。太平洋中的潮差(岛屿附近除外)为1米左右,最大潮差发生在大陆岸边,如品仁纳湾为13.2米、仁川10米、杭州湾8米。

游植物主要是单细胞的小型藻类,遍布太平洋水深60~100米的近表层内。其数量随纬度和环绕大陆成带状分布,在热带和副热带海区数量较少,至温带海区增多,高纬度海区又减少;大洋区数量少,浅海地区数量多。另外,在上升流区和寒暖流交汇处浮游植物大量繁殖。热带和副热带海区浮游植物量虽然不如温带海区高,但种类比温带海区多。所以,太平洋中狭暖水种和暖水种占优势,冷水种较少。现已知分布于太平洋的浮游植物有380余种,主要为硅藻、甲藻、金藻和蓝藻等。底栖植物由各种大型藻类和显花植物组成,大多附着在水深为30~50米的海底岩石上,较大西洋的底栖植物丰富。大多数古老的藻类都生于太平洋中。

海洋动物包括浮游动物、游泳动物、底栖动物等,种类比大西洋的多2~3倍。太平洋热带海区动物种属特别丰富。由此向南和向北种属减少,例如马来群岛,已知鱼类有2000余种,东海有500余种,日本海约有600种,鄂霍次克海和白令海只有300余种。南极海域磷虾储量约有10亿吨以上,是未来世纪蛋白质的重要来源。

太平洋还有许多古老和特有的种属,如海胆纲的许多古代种属、剑尾鱼的原始种属、原始的海星和鹦鹉螺等。龙梭鱼、鲑科鱼类等为北太平洋海区特有种属。

太平洋的水产资源极为丰富。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太平洋的渔获量一直居世界各大洋之首,主要渔场有西太平洋渔场、秘鲁渔场和美国-加拿大西北沿海渔场。这里盛产鲱鱼、沙丁鱼、鲑鱼、比目鱼、金枪鱼、狭鳕、鳀鱼和带鱼等。除鱼类之外,白令海的海豹,赤道附近的抹香鲸、堪察加及中美洲沿岸的蟹以及虾类、贝类等都极为丰富。

平洋的矿产资源,最主要的是海底石油。其他正在进行勘探和开发的矿物有金、铂、金刚石、金红石、锆石、钛铁矿、锡、煤、铁、锰等。

  在太平洋深海盆地上发现大量锰结核矿层,其分布范围、储藏量和品位都居各大洋之首。主要集中在夏威夷东南的广大海区。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和中国等正在进行勘探和试采,是未来极有前途的矿产资源。

平洋在国际交通上具有重要地位。有许多条联系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重要海、空航线经过太平洋;东部的巴拿马运河和西南部的马六甲海峡,分别是通往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捷径和世界主要航道。太平洋在世界海运中的地位仅次于大西洋,约占世界海运量的20%以上。海运的大宗货物是石油、矿石及谷物等。

  太平洋沿岸港口众多,亚洲主要有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釜山、大连、天津、上海、广州、香港、海防、新加坡、雅加达、东京、横滨、神户、大阪等;大洋洲有悉尼、惠灵顿等;南、北美洲有温哥华、西雅图、圣弗朗西斯科(旧金山)、洛杉矶、巴拿马城、瓜亚基尔等。太平洋中的一些岛屿是许多海、空航线的中继站,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如夏威夷群岛、中途岛、关岛、西萨摩亚群岛、斐济群岛等。

平洋第一条海底电缆是1902年由英国敷设的,英国在太平洋的海底电缆共长12550千米。1905年美国在太平洋敷设的海底电缆共长14140千米。从中国香港有海底电缆通往马尼拉、胡志明市和哥打基纳巴卢。在南美洲沿海各国之间也有海底电缆。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