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界对于市场经济有着不同的理解。一种观点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相联系,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完全由市场自发调节的经济运行制度。在他们看来,私有财产制度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要素和首要原则。例如,资本主义“亦称自由市场经济或自由企业经济,是以生产资料大多为私人所有,主要通过市场的作用来指导生产和分配收入的”。英国经济学家D.W.皮尔斯[注]对市场经济的解释是:“一种经济制度,在这种经济制度下,有关资源配置和生产的决策是以价格为基础的,而价格则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工人和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资源交换产生的。这种经济的决策是分散的决策,也就是说,经济决策是由该经济的一些组织和个人各自独立决定的,而不是由中央计划当局决定的。”这种解释本身并没有突出资本主义私有制,但它把市场经济看成是一种经济制度,并在进一步说明时认为,市场经济通常包含着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现代日本经济事典》认为,市场经济有三项基本原则:私有财产制度,契约自由原则,自我负责精神。其中第一个原则“私有财产制度是市场经济制度中最有代表性的制度”。另一种观点强调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方式的性质。所谓市场经济,就是主要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的经济组织形式。例如,美国经济学家P.A.萨缪尔森[注]和W.D.诺德豪斯[注]在其合著的《经济学》(第13版)中给市场经济的定义是:“市场经济是一种有关资源配置的经济组织,在这种组织形式中,生产什么,怎么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主要是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的,厂商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动力来购买投入、进行生产和出售产品,而拥有要素收入的居民户则决定市场上的商品需求。厂商的供给和居民户需求的相互作用决定着物品的价格和数量……简而言之,市场经济是一种价格、市场、盈利和亏损以及激励的体系,他决定生产什么、怎么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美国经济学家格林沃尔德[注]对市场经济的解释为:“一种经济组织方式,在这种方式下,生产什么样的商品,采用什么方法生产以及生产出来以后谁将得到它们等问题都依靠供求力量来解决。”
人们在使用“市场经济”时普遍认为它不是一种社会经济制度,而是一种资源配置手段和经济运行方式。它本身与资本主义私有制并没有内在的必然联系,既可以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上,也可以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市场机制是社会生产全过程的内在的本体的机制,各种商品、服务以及各种生产要素都能在市场上自由流动,依靠市场供求力量形成均衡价格,并通过价格等市场信号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使市场主体形成动力和压力,让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种社会需求。
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优势。首先,市场机制下竞争、价格杠杆以及优胜劣汰的选择,可以自动、灵活地引导生产要素在部门和企业之间的自由流动,较好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保证资源配置的高效率。其次,市场机制下的信息结构是横向的,价格是企业从事市场活动的指示器。另外,市场经济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中,还能通过平均利润率有效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实现社会的均衡发展。市场机制之所以能够发挥这样的功能,在于各个市场活动主体受到利益的激励和约束。市场活动的利益主体,根据市场供求及价格变动,不断地配置和重组资源存量与增量,将资金和生产要素由亏损的或获利少的部门和企业转投到获利多的部门和企业。这必然存在着因私利驱使而产生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难以完全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决定了市场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既存在一致性又存在差别性。在单纯的市场调节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有可能采取牺牲社会利益的办法来增进自身利益。市场经济固有的生产无政府性,使之运行带有盲目性和波动性。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之间矛盾的进一步发展,表现为商品与货币、价值与价格、供给与需求等一系列矛盾。供求波动和新的价格波动,既能推动商品经济向前发展,又带有自发性、盲目性和不确定性,可能会带来破坏和浪费。
市场经济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甚至会引起阶级分化。市场经济作为一个大竞技场,优胜者发财致富,失利者亏本破产,已经成为常见现象。经济发展历史证明,市场经济按照生产资料占有者和控制者的利益解决所谓经济效率问题,不能自动解决社会公平问题。